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規定的被測量,并按一定的規律轉換成可用信號的器件或裝置。傳感器行業則是指從事傳感器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等相關業務的行業。
傳感器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感知基石,是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橋梁。近年來,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術的深度融合,中國傳感器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從工業自動化到消費電子,從醫療健康到智慧城市,傳感器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展,推動著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國家政策的持續加碼,為傳感器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024年,在政策支持、智能制造升級、消費電子創新、新能源汽車及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達到4061.2億元,同比增長11.4%。
從市場結構來看,壓力傳感器以714.2億元的規模位居第一,占比17.6%;流量傳感器以545.6億元的規模超越圖像傳感器,升至第二位,占比13.4%;圖像傳感器則以505.9億元的規模退居第三,占比12.5%。
目前,我國傳感器行業規模逐漸擴大,新產品不斷涌現,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傳感器行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包括敏感元件與傳感器的研發、生產、銷售、應用和服務等環節。但是,與國外傳感器行業相比,我國傳感器行業在技術、產品、企業規模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傳感器市場發展現狀調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傳感器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長三角地區依托上海、無錫等地的產業集群效應,成為MEMS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中高端產品的核心產區;珠三角憑借深圳、東莞的消費電子制造優勢,推動光學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的快速迭代;環渤海地區則以北京、天津的科研資源為依托,在氣體傳感器、紅外傳感器領域形成技術高地。產業鏈上游半導體材料、精密加工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加速,中游企業通過并購整合提升技術壁壘,下游應用市場在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家居等領域的旺盛需求,共同驅動行業向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方向演進。
值得注意的是,本土企業正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突破技術瓶頸,部分細分領域已實現進口替代,如熱敏傳感器、流量傳感器等成熟產品市場占有率顯著提升。
在行業蓬勃發展的表象之下,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低端市場競爭白熱化,大量中小企業困于價格戰,而高端市場仍被霍尼韋爾、博世等國際巨頭占據主導地位。另一方面,智能化轉型帶來新的增長極,5G通信、自動駕駛、可穿戴設備等新興領域對傳感器的精度、響應速度、能效比提出更高要求。產業鏈協同不足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因素:上游原材料依賴進口導致成本高企,中游制造工藝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代際差距,下游應用場景碎片化加劇了技術適配難度。在此背景下,國家正通過"揭榜掛帥"機制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支持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建設,加速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體系。
展望未來,中國傳感器市場將呈現三大發展趨勢:一是技術融合加速,傳感器與AI芯片、邊緣計算的集成催生"感知-決策-執行"一體化解決方案;二是應用場景深化,在智慧農業、災害預警、碳中和監測等新領域開辟增長空間;三是產業生態重構,從單一器件供應向系統集成服務轉型。
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行業需著力突破三大瓶頸:其一,構建"材料-工藝-封裝-測試"全鏈條技術標準體系;其二,強化應用場景牽引下的技術迭代能力;其三,建立資本、人才、政策協同支持的創新生態。隨著《智能傳感器產業培育行動計劃》等政策的落地,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形成全球領先的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核心產品國產化率突破60%,真正實現從傳感器大國向傳感器強國的跨越。
中國傳感器市場的發展歷程,是一部技術追趕與產業變革的生動寫照。從最初依賴進口到如今在多個細分領域實現突破,行業正在經歷由大到強的質變過程。當前面臨的挑戰既是轉型升級的陣痛,更是彎道超車的機遇。隨著5G、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的深入推進,傳感器技術將深度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基礎設施。
未來,唯有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產業鏈協同、深化場景應用,才能在全球傳感器產業格局中占據制高點。這場關乎感知未來的產業變革,不僅需要技術的突破,更需要生態的重構與智慧的凝聚,最終實現從感知物理世界到賦能數字中國的跨越式發展。
想要了解更多傳感器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傳感器市場發展現狀調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