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軸承潛力巨大
國泰海通證券研報表示,軸承作為機器人關節的核心零部件,在人形機器人行業不斷發展下,有望驅動軸承市場規模迎來顯著增量。同時,在國產替代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布局人形機器人軸承的相關企業及其配套核心加工設備磨床企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投資建議:軸承下游領域應用廣泛,人形機器人有望帶來增量需求,聚焦優勢企業。目前高端軸承及高端軸承加工設備比較依賴進口,國產替代有很大空間。
軸承是用于支撐軸或螺桿,并允許其在一定范圍內自由運動的機械元件。軸承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機械旋轉體,降低其運動過程中的摩擦系數,并保證其回轉精度。軸承作為機械設備中的關鍵元件,其性能和質量直接影響到整個設備的運行效率和壽命。
隨著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對高精度、高性能軸承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同時,隨著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軸承產品將更加注重智能化和數字化,實現遠程監控、故障預警和智能維護等功能。
軸承作為機械運轉的核心部件,被譽為“工業的關節”,其發展水平直接反映一個國家制造業的精密制造能力。自工業革命以來,軸承技術經歷了從傳統滑動摩擦到滾動軸承的革命性突破,再到現代智能化、材料輕量化的發展階段。當前,全球軸承行業正站在技術迭代與產業升級的交匯點,既面臨傳統制造業轉型的陣痛,也迎來新能源、高端裝備等新興領域的機遇。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軸承生產國和消費市場,雖在規模上占據優勢,但高端市場長期被國際巨頭壟斷,行業亟需通過技術創新與品牌升級實現從“制造大國”到“智造強國”的跨越。
當前軸承行業呈現兩極分化態勢。一方面,低端市場產能過剩,中小企業陷入價格戰泥潭,依賴勞動力成本優勢的粗放式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另一方面,高端領域如高鐵軸承、航空發動機軸承等“卡脖子”技術逐步突破,國產替代進程加速。例如,國內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已實現風電主軸軸承的國產化突破,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政策層面,國家將軸承列為“工業強基工程”重點支持領域,通過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方式推動企業向高精度、低噪音、長壽命方向升級。然而,行業仍存在結構性矛盾:原材料依賴進口、高端人才短缺、產業鏈協同不足等問題制約著整體競爭力提升。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軸承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投資潛力研究報告》分析:
軸承行業的變革本質是材料科學、制造工藝與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化為例,物聯網傳感器的嵌入使軸承具備實時監測功能,從“被動維修”轉向“預測維護”,這一轉變不僅提升設備運行效率,更催生服務化轉型的新商業模式。同時,碳中和目標倒逼行業綠色轉型,生物基潤滑材料、可回收軸承設計等創新不斷涌現。這些變革不僅改變產品形態,更重構了產業鏈價值分配邏輯——未來競爭將聚焦于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與生態整合水平。
需求端:新興領域打開增長空間
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航空航天等產業的爆發式增長,為軸承行業注入新動能。例如,一臺新能源汽車的軸承用量是傳統燃油車的3倍,而工業機器人對高精度關節軸承的需求正推動行業向微型化、輕量化突破。此外,海上風電裝機量的提升帶動大型軸承市場規模擴張。
技術端:材料與工藝的雙重突破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納米涂層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軸承耐高溫、抗腐蝕性能。3D打印技術的引入使復雜結構軸承的定制化生產成為可能,縮短研發周期。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滿足現有市場需求,更創造新的應用場景。
市場端:全球化與本土化并行
國際市場呈現“雙軌制”特征:高端市場仍由SKF、NSK等跨國企業主導,但中國品牌憑借成本優勢和快速響應能力,在東南亞、南美等新興市場加速滲透。本土企業通過并購整合、海外建廠等方式構建全球供應鏈,例如洛陽LYC在歐洲設立研發中心,實現技術反向輸出。未來,區域化生產與定制化服務將成為競爭新焦點。
軸承行業的發展史,是一部精密制造與工業文明交織的進化史。當前,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關鍵轉折。未來十年,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將成為主旋律,而決定企業成敗的核心要素將從單一產品性能轉向全價值鏈的協同創新能力。對于中國軸承產業而言,需以“專精特新”為路徑,強化基礎研究投入,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唯有如此,方能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占據制高點,真正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這場靜默的工業革命,終將重新定義“中國制造”的價值內涵。
想要了解更多軸承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軸承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投資潛力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