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交通系統面臨安全、效率與環保的多重壓力,而車路協同技術憑借其全局優化能力,成為破解城市擁堵、降低事故率的關鍵路徑。
車路協同技術(V2X)行業是通過先進通信技術(如5G、C-V2X、DSRC),實現車輛、道路基礎設施、交通管理系統及行人終端之間的實時數據雙向交互與智能協同決策的系統性社會工程。它突破了單車智能的感知局限,構筑了“車-路-云-網”一體化的融合網絡,其核心目標是通過毫秒級的信息共享(如車輛位置、速度、路況、信號燈相位),賦能車輛實現超視距環境感知、群體協作式駕駛決策、全局最優交通調度。
該產業不僅涵蓋智能車載終端、路側傳感單元(雷視融合設備、邊緣計算節點)、高精地圖與定位系統等硬件生態,更包含數據融合算法、分布式計算架構、交通控制平臺及安全認證體系等軟件生態,是推動自動駕駛高階落地、優化路網效率、重塑交通安全范式的基礎支撐體系,代表智慧城市與數字交通建設的核心環節。
(一)技術迭代加速
車路協同已突破傳統信號控制范疇,向多模態感知與邊緣計算延伸。路側設備集成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與高清攝像頭,形成厘米級定位能力;5G網絡與C-V2X技術的融合,使端到端時延壓縮至毫秒級,為實時決策提供支撐。例如,部分試點路段通過路側單元(RSU)與車載終端(OBU)的協同,實現盲區預警、綠波通行等場景,通行效率提升顯著。
(二)產業鏈初具規模
上游以芯片、傳感器制造商為核心,中游涵蓋通信運營商與系統集成商,下游延伸至智慧公交、自動駕駛物流等應用領域。互聯網巨頭(如BAT)、ICT企業(如華為)、傳統車企(如比亞迪)及初創公司形成多元競爭格局。千方科技、金溢科技等企業通過參與高速公路改造項目,積累場景化落地經驗。
(三)政策與試點驅動
車路協同能夠有效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緩解交通擁堵,構建更加高效、環保的交通出行體系,因此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2024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提到,穩步推進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運營,打造高階智能駕駛新場景,開展智能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 同月,四部委確定比亞迪、長安、廣汽乘用車、上汽等九家車企入圍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
當前布局智能駕駛及車路協同的企業眾多,但兩者均同時布局的仍在少數。
(四)企業競爭格局
車路協同企業主要分為四大陣營: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企業;以華為為代表的ICT企業;以德賽西威、均勝電子為代表的汽車供應商;以千方科技為代表的車路協同集成商。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車路協同技術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戰略預測報告》分析:
從區域分布情況來看,中國車路協同行業代表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及沿海地區。其中以北京、廣東、上海地區為主,浙江也有所布局。整體來看,中國車路協同產業鏈代表企業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
當前,車路協同正經歷從“技術驗證”到“生態構建”的關鍵轉型。5G-A(5G-Advanced)技術的引入,使路側算力向云端遷移,降低終端部署成本;AI算法與數字孿生技術的結合,推動交通仿真精度提升,為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值得注意的是,車路協同與單車智能并非替代關系,而是形成“感知互補、決策協同”的共生模式。例如,自動駕駛車輛依賴路側設備補充盲區信息,而路側系統通過車載數據反哺交通優化模型。這種雙向賦能,促使產業邊界逐漸模糊,催生跨領域合作生態。
未來三年,車路協同將向“車路云一體化”演進。云端平臺整合交通、氣象、能源等多維度數據,實現跨區域協同調度。應用場景從高速公路、公交優先等公共領域,向礦區物流、港口集卡等垂直場景滲透。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將倒逼路側基礎設施升級,形成“需求牽引供給”的良性循環。
車路協同技術已從概念驗證邁入規模化部署階段,其發展軌跡映射著交通系統智能化的必然趨勢。技術層面,多學科交叉創新持續突破感知與決策瓶頸;產業層面,跨領域協作重構傳統價值鏈;政策層面,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形成共振效應。盡管商業模式、數據安全、投資回報等挑戰猶存,但行業共識正從“能否成”轉向“如何快”。
可以預見,隨著自動駕駛進入L4級落地窗口期,車路協同將不僅是交通效率的提升器,更將成為智慧城市神經系統的毛細血管。這一進程需要技術供給、市場需求與制度創新的同頻共振,唯有開放生態與持續迭代,方能釋放萬億級市場潛能。
想要了解更多車路協同技術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車路協同技術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戰略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