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是指通過自來水處理廠凈化、消毒后生產出來的符合相應標準的供人們生活、生產使用的水。生活用水主要通過水廠的取水泵站汲取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地表水,由自來水廠按照《國家生活飲用水相關衛生標準》,經過沉淀、消毒、過濾等工藝流程的處理,最后通過配水泵站輸送到各個用戶。
自來水行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行業,承擔著為社會經濟和居民生活提供水資源保障的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或缺的公共產品屬性和社會服務功能,其程度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社會穩定和民生福祉。根據水利部數據,2024年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65%。從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將達96%,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69%。
中國自來水行業作為保障民生的基礎性產業,伴隨城市化進程加速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經歷了從傳統供水模式向現代化管理體系的深刻變革。近年來,行業在規模化供水工程推進、水質安全監管強化、智慧水務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同時也面臨區域發展不均衡、管網老化、水資源短缺等結構性矛盾。隨著“十四五”規劃對城鄉供水一體化的部署,以及“雙碳”目標下綠色轉型的迫切需求,行業正從粗放式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保意識的增強,對水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將促使企業加大在水處理技術、水質監測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發投入,提高供水的品質和安全性,滿足市場對高品質飲用水的需求。
當前,中國自來水行業呈現多維度特征。在供給端,城市供水網絡逐步完善,但農村地區仍存在設施覆蓋率不足、水質不穩定等問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通過引入智能水表、管網監測系統等技術,顯著提升了漏損控制與應急響應能力;而中西部及偏遠農村則面臨資金投入不足、運營維護滯后等挑戰。在需求端,居民對高品質飲用水的需求日益增長,工業與農業用水結構的調整也對供水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行業競爭格局逐漸清晰,大型水務集團通過兼并重組擴大市場份額,而中小型供水企業則在細分領域(如分質供水、再生水利用)尋求差異化發展。
政策層面,水資源稅改革、環保法規趨嚴倒逼企業加快技術升級與綠色轉型,同時PPP模式的推廣為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供水建設開辟了新路徑。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自來水行業投資潛力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分析:
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政策支持與技術革新成為破局核心。水資源稅改革、環保法規趨嚴倒逼企業加快技術升級與綠色轉型,同時PPP模式的推廣為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供水建設開辟了新路徑。地方實踐中,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應用,使實時水質監測、智能調度成為可能。與此同時,環保理念的深化促使行業探索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如污水再生用于工業冷卻、景觀綠化等場景,既緩解了水資源壓力,又創造了新的市場空間。這些變革不僅優化了行業生態,更重塑了供水服務的價值鏈條,為未來增長注入持續動力。
技術賦能精細化運營。智慧水務將成為行業標配,5G、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深度融入水質監測、管網運維、用戶服務等環節。通過構建數字孿生系統,企業可實現供水全流程動態調控,提升應急處理能力與資源利用效率。例如,智能水表的普及將推動階梯水價精準實施,促進居民節水意識提升。
區域市場整合加速。隨著城鄉供水一體化推進,跨區域水務集團通過并購重組擴大服務版圖,打破傳統行政壁壘。同時,農村供水市場將成為新增長極,社會資本與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創新,推動小型水廠標準化改造與規模化運營。
綠色低碳轉型深化。行業將加速淘汰高耗能工藝,推廣膜處理、超濾等節能技術。再生水利用比例提升,形成“原水-供水-排水-回用”閉環體系。此外,光伏供電泵站、雨水收集系統等低碳設施的應用,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服務模式多元化延伸。從單一供水向“供水+服務”轉型,企業拓展二次供水設施運維、家庭水質凈化等增值服務。針對高端需求,分質供水(如直飲水入戶)市場潛力顯現,推動行業價值鏈向高附加值領域延伸。
監管體系持續完善。水質安全監管趨嚴,從“結果管控”轉向“過程控制”,企業需建立全流程質量追溯體系。同時,水價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合理反映水資源稀缺性與服務成本,平衡公益屬性與企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自來水行業正站在轉型升級的歷史交匯點。面對人口增長、城市擴張與氣候變化的多重壓力,行業需以技術創新為引擎,以政策引導為支撐,構建安全、高效、可持續的現代水務體系。未來,隨著智慧化改造深化與市場化改革推進,行業將突破傳統邊界,向資源循環利用、服務精準化、管理數字化方向全面躍升。然而,區域發展失衡、運營模式創新不足等問題仍需長期關注。唯有堅持民生導向與綠色發展并重,方能實現從“生存保障”到“品質生活”的跨越,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水支撐。
想要了解更多自來水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自來水行業投資潛力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