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最新上市的Labubu3.0系列盲盒在美國、英國等地經常“幾分鐘內”售罄。Labubu等IP在全球爆火,讓泡泡瑪特的業績翻番。財報顯示,2024年泡泡瑪特實現營收130.4億元,同比增長106.9%。值得一提的是,泡泡瑪特賺錢的不止有Labubu系列。2024年財報顯示,泡泡瑪特最賺錢的8個IP去年總營收接近100億元,每一個系列的年收入都在2億元以上。
業內人士表示,泡泡瑪特作為潮玩行業的優秀企業,其IP孵化、IP運營和用戶互動創新值得學習。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的縮寫,文娛產業中,IP是可深挖價值、跨媒介產生規模效應并變現的版權內容,為所有成名作品的統稱,其形式多樣,包括文學、動漫、影視、游戲、實體產品等。
目前大熱的IP化運營概念強調對IP價值的挖掘、孵化、持續性創造。IP已逐漸成為泛娛樂生態系統的核心。IP通過優質原創內容吸引第一批粉絲,并通過再創作延伸至其他領域,實現粉絲數量的指數型增長和粉絲群體的橫向拓展。在這個過程中,原始IP影響力發散,推動不同產業之間互動融合,構成良好的產業生態,IP價值得以釋放和變現。
中國已成全球第四大IP零售市場
全球IP消費市場快速發展,這一趨勢在中國、美國和日本等經濟體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國際授權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在2023年成為全球第四大IP零售市場,全年IP零售額接近1000億元。2024年中國市場年度授權商品零售總額為1550.9億元,同比增長10.7%。這一躍升不僅標志著中國消費者對文化符號的付費意愿顯著提升,更折射出IP經濟從“內容衍生”向“價值創造”的深層轉型。
預計到2027年,中國IP衍生品市場將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超20%。這一數據背后,是IP經濟從“流量生意”向“長線資產”的質變,也是全球文化消費版圖重構的關鍵注腳。
1. 政策與資本:IP經濟的“雙輪引擎”
中國“十四五”規劃將“文化數字化”列為戰略重點,直接推動IP全產業鏈的政策傾斜。地方政府通過稅收優惠、產業園區建設等方式,加速IP孵化與商業化進程。例如,上海“全球影視創制中心”計劃、成都“數字文創城”等項目,均以IP為核心構建產業集群。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熱度持續攀升:2023年國內IP相關融資事件超200起,涵蓋動漫、游戲、虛擬偶像等多個賽道。
2. 消費群體迭代:Z世代的“符號消費”革命
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已成為IP消費主力。這一群體不再滿足于單向消費,而是通過“二創”、聯名款、虛擬社交等方式深度參與IP生態。例如,泡泡瑪特通過盲盒機制激活用戶收藏欲,騰訊動漫以“IP宇宙”構建跨平臺互動,均印證了“參與感”對消費決策的驅動作用。
3. 技術賦能:從二維符號到三維體驗
AI、VR/AR、區塊鏈等技術正在重塑IP消費場景。虛擬偶像洛天依通過實時動作捕捉實現“全息演出”,故宮博物院借助數字孿生技術打造“云上文物”,而NFT技術則為IP確權與交易提供了新范式。技術不僅延長了IP生命周期,更創造了“沉浸式消費”新維度。
4. 產業鏈整合:從分散授權到生態閉環
頭部企業正從“單點授權”轉向“全鏈運營”。以閱文集團為例,其通過“IP開發委員會”統籌文學、影視、游戲、衍生品等環節,確保IP價值在不同場景中協同釋放。這種模式使《慶余年》等IP的衍生品收入占比提升,驗證了生態化運營的商業潛力。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IP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分析:
盡管IP市場增長迅猛,但結構性矛盾亦逐漸顯現。其一,IP同質化問題突出;其二,版權保護體系仍存漏洞,盜版衍生品導致行業年損失超200億元;其三,國際競爭加劇,迪士尼、萬代南夢宮等巨頭加速布局中國市場,本土IP面臨“文化折扣”風險。
然而,危機亦是轉機。隨著AIGC技術降低創作門檻,中小IP可通過個性化內容突圍;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將強化版權確權與收益分配;而“國潮”文化的持續升溫,則為本土IP提供了差異化競爭的土壤。未來三年,IP行業或將迎來“技術+文化+資本”的三重共振。
1. 技術驅動:虛實融合的消費新范式
元宇宙、腦機接口等技術將推動IP消費向“超現實體驗”升級。例如,用戶或可通過腦電波與虛擬IP互動,或在AR眼鏡中“穿戴”數字服飾。這種體驗升級將催生千億級增量市場。
2. 跨界融合:IP作為“超級連接器”
IP將突破文化領域,成為連接產業的“通用語言”。醫療IP可植入健康監測功能,汽車IP可聯動車載娛樂系統,甚至農業IP可通過區塊鏈追溯產品全生命周期。這種跨界融合將重構傳統產業鏈價值。
3. 可持續發展:IP的社會價值覺醒
ESG理念正滲透IP行業。環保主題IP(如“零碳熊貓”)通過綠色供應鏈設計,社會公益IP(如“鄉村兒童守護者”)借助用戶行為捐贈機制,使IP從商業符號升維為社會價值載體。
回望IP行業十年變遷,其本質是文化生產力的解放與重構。從迪士尼的“造夢工廠”到中國的“國潮覺醒”,IP經濟已超越商業范疇,成為爭奪全球文化話語權的戰略高地。未來,誰能以技術為筆、以文化為墨,在虛實交織的世界中書寫更具包容性的故事,誰就將掌握下一個時代的消費密碼。
對于從業者而言,這場變革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它要求我們以更開放的生態擁抱技術,以更深度的洞察理解用戶,以更敬畏的態度守護文化根脈。唯有如此,IP經濟才能真正從“流量狂歡”走向“價值共生”,成為驅動全球經濟的文化引擎。
想要了解更多IP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IP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