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行業是圍繞碳減排、碳交易等低碳經濟活動而形成的金融服務領域。它通過金融手段促進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包括碳排放權交易、碳金融衍生品、綠色信貸等多種業務模式。
從行業可行性來看,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各國紛紛制定碳減排目標,為碳金融提供了廣闊的政策空間。同時,企業對低碳轉型的需求增加,使得碳金融產品和服務有了更廣泛的市場需求。此外,技術進步也降低了碳交易等業務的成本,提高了效率。盡管面臨市場機制完善、監管協調等挑戰,但碳金融行業憑借其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潛力,有望成為未來金融領域的重要增長點。
在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加劇的背景下,碳金融作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核心工具,通過市場化機制將碳排放權轉化為可交易資產,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支撐。中國自2011年啟動碳交易試點,2021年正式上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標志著碳金融體系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隨著《巴黎協定》履約深化及國內“雙碳”政策體系完善,碳金融從單一的配額交易拓展至碳信貸、碳債券、碳衍生品等多元化領域,逐步構建起服務實體經濟低碳發展的金融生態。
(一)市場機制:從區域試點走向全國統一,但流動性不足
中國碳金融市場以 “全國+區域”雙層架構 運行。全國碳市場覆蓋電力行業超2000家控排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碳現貨市場;區域試點(如廣州、湖北)則探索碳普惠、碳資產質押等創新模式。然而,市場仍面臨 “潮汐現象”突出 的問題:企業集中于履約期交易,日常流動性低迷。主因在于參與主體以控排企業為主,金融機構、個人投資者等第三方受限,且缺乏碳期貨等風險管理工具,導致價格發現功能未充分釋放。
(二)產品與服務:基礎框架初建,創新深度待突破
當前產品體系以 碳排放配額(CEA)與核證減排量(CCER)交易 為核心。部分區域試點推出碳遠期、碳質押融資等工具,如廣州碳交中心累計促成碳金融業務超270筆,融資規模近5億元。但對比歐盟成熟市場,國內碳金融衍生品匱乏,碳債券、碳基金等規模有限,且跨區域規則不統一,制約了資本跨市場流動和風險對沖能力。
(三)參與主體:企業端主導,金融機構角色薄弱
控排企業是碳交易的核心主體,而商業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多處于試點參與階段。盡管部分機構推出碳質押貸款、綠色債券等產品,但受制于 專業能力不足與政策壁壘,尚未形成規模化服務。例如,碳資產風險評估模型缺失,導致信貸定價缺乏依據;碳衍生品交易資質尚未全面放開,限制機構做市和流動性供給功能。
(四)技術賦能:數字化工具加速應用,尚未形成協同生態
區塊鏈、AI等技術逐步滲透至碳足跡核算、交易結算等環節。典型案例包括螞蟻鏈“碳矩陣”系統實現減排數據溯源,部分平臺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優化碳資產配置。然而,技術與金融業務的融合仍處早期:數據孤島現象突出,企業排放監測標準不一,且缺乏全國統一的碳賬戶基礎設施,難以支撐跨行業碳資產整合。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碳金融行業動態研究及市場盈利預測報告》分析:
綜上所述,中國碳金融行業通過十年探索,雖已搭建起市場基礎框架,但仍面臨流動性不足、產品單一、主體參與度低等瓶頸。這些挑戰本質上反映了 “政策驅動強于市場驅動” 的階段性特征。隨著“雙碳”目標納入國家中長期戰略,行業亟待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升級與生態協同破局。未來五年,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與國際規則接軌的雙重催化下,碳金融將從被動履約工具升級為主動服務綠色轉型的金融基礎設施,其發展路徑需兼顧市場化深化、風險可控與國際競爭力提升三大維度。
(一)政策驅動:制度體系完善引領市場擴容
頂層設計將持續優化。《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已明確配額分配與監管規則,后續有望出臺 碳金融衍生品管理辦法,為期貨、期權產品鋪路。行業覆蓋范圍將從電力擴展至鋼鐵、化工等八大高排放行業,控排企業數量或倍增。地方政府也將強化區域協同,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探索跨境碳資產互認,上海試點國際碳結算中心,逐步打破市場分割。
(二)市場深化:產品創新與流動性提升并舉
碳金融工具將迎來 “現貨-衍生品-資產證券化” 三級躍遷:
衍生品市場爆發:碳期貨、碳期權等標準化合約加速推出,為控排企業提供套保工具,吸引機構投資者入場;
資本化路徑拓寬:碳資產支持票據(ABCP)、碳中和債券規模擴大,推動減排項目與資本市場對接;
個人碳賬戶普及:借鑒深圳碳普惠模式,將個人低碳行為轉化為碳積分并金融化,激發零售端參與。
(三)技術融合:數字基建重構行業效率
區塊鏈與物聯網技術將構建 “監測-核算-交易”一體化平臺,解決數據真實性與追溯難題。AI驅動的環境風險評級模型,助力金融機構精準定價碳資產。全國性碳賬戶體系有望建立,整合企業排放數據、綠電消費、碳資產持倉等信息,為碳金融產品設計提供底層支撐。
(四)生態協同:構建“產業-金融-國際”三維網絡
產業耦合:碳金融深度嵌入工業脫碳進程,如“碳效貸”產品將貸款利率與減排績效掛鉤,激勵企業技術改造;
金融機構轉型:商業銀行設立碳金融事業部,券商開發碳指數ETF,險企推出碳捕集項目保險,形成全鏈條服務體系;
國際互聯互通:中國碳市場將對接歐盟、東盟等體系,推動人民幣計價碳資產跨境交易,提升全球定價話語權。
中國碳金融行業正站在從“試點探索”邁向“系統深化”的歷史節點。短期看,市場需突破流動性困境與產品創新瓶頸,通過引入多元主體、擴容交易品類激活資源配置功能;中期看,技術賦能與數字基建成效將決定行業效率上限,亟須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數據治理框架;長期看,碳金融的核心價值在于打通“綠色溢價”傳導機制,使減排成果轉化為企業融資成本優勢和資產增值收益,進而驅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未來五年是行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窗口。政策端需平衡市場化改革與風險防控,加快衍生品規則與國際標準接軌;市場端應培育專業投資群體,發展碳資產做市商機制;技術端須推動區塊鏈、AI與金融場景深度融合。最終,碳金融將超越單一交易功能,成為鏈接實體經濟低碳轉型、金融機構綠色化革新、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樞紐,為“雙碳”目標實現注入可持續的金融活水。
想要了解更多碳金融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碳金融行業動態研究及市場盈利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