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路客車行業歷經數十年發展,從早期依賴傳統燃油車型到逐步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轉型,已成為支撐城鄉交通網絡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后,行業在政策扶持和技術引進中快速成長,形成了覆蓋長途客運、城市公交、旅游專線等多元化市場結構。近年來,隨著高鐵網絡擴張、私家車普及以及出行需求升級,公路客運面臨客源分流、服務同質化等挑戰,但同時也迎來新能源技術推廣、智慧交通體系構建等新機遇。
一、政策驅動與市場格局調整
在政策層面,國家通過《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等文件,強化公路客運在綜合交通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以環保法規倒逼行業技術升級。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老舊車輛淘汰政策加速了新能源客車的市場滲透,純電動與混合動力車型逐步成為城市公交和短途客運的主力。然而,傳統燃油客車在長途運輸領域仍占據一定份額,行業呈現“新舊并存”的過渡特征。
市場格局方面,頭部企業如宇通、金龍等憑借技術積累和規模優勢,主導中高端市場;中小企業則面臨成本壓力與轉型困境,部分轉向區域性細分市場或定制化服務。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但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依然顯著,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需求飽和,中西部及農村市場仍存在服務空白。
二、需求分化與技術革新
客運需求呈現結構性變化:高鐵與航空分流了中長途客流,公路客運轉向“最后一公里”接駁、城鄉短途運輸及旅游包車等場景。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為高端旅游客車、定制化班線帶來增量空間,而城市公交的電動化改造則成為穩定需求來源。
技術應用上,智能化與數字化成為突破口。車載智能終端、實時調度系統提升運營效率,電子客票、移動支付優化用戶體驗。部分企業探索“客運+物流”模式,利用客車行李艙開展小件快運,盤活閑置運力。然而,技術投入成本高、中小運營商數字化轉型緩慢等問題制約了整體創新步伐。
三、競爭壓力與轉型陣痛
行業外部面臨多重擠壓:高鐵網絡加密、網約車普及、私家車出行便利化持續分流客源;內部則陷入低價競爭與成本上漲的雙重困境。燃油價格波動、人力成本攀升壓縮利潤空間,而安全監管趨嚴、環保標準升級進一步推高合規成本。傳統“站到站”模式難以滿足個性化出行需求,倒逼企業向“門到門”定制服務轉型,但服務標準化與運營靈活性之間的平衡仍需探索。
《2024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全國公路里程549.04萬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35萬公里。運輸服務方面,2024年完成營業性貨運量418.80億噸,比上年增長3.8%,完成貨物周轉量76848億噸公里、增長3.9%。2024年完成公路人員流動量592.90億人次,比上年增長4.8%。其中,營業性客運量117.81億人次、增長7.0%,營業性旅客周轉量5117億人公里、增長8.0%;非營業性小客車出行量475.09億人次、增長4.3%。
運輸裝備方面,2024年末全國擁有公共汽電車65.81萬輛,比上年末減少2.45萬輛,其中純電動車48.75萬輛、增加1.36萬輛,占公共汽電車比重為74.1%、提高4.7個百分點。擁有城市軌道交通配屬車輛7.23萬輛,增加0.56萬輛。擁有巡游出租汽車135.20萬輛,減少1.54萬輛。擁有城市客運輪渡船舶181艘。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版公路客車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公路客車行業正處于破局重塑的關鍵期。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但危機中孕育著新機: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催生下沉市場潛力,消費升級推動高端出行服務需求,而“交通強國”戰略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則為行業提供了長期政策托底。未來,行業需跳出單一運輸功能定位,深度融入多式聯運網絡,通過技術賦能與服務創新重構競爭力。如何在守住基本盤的同時開辟增量空間,將成為企業突圍的核心命題。
一、新能源轉型與產業鏈重構
“雙碳”目標驅動下,新能源客車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氫燃料客車有望在長途干線運輸中突破技術瓶頸。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加速,電池回收、充電樁配套、智能運維等后市場服務成為新增長點。政策導向從“購置補貼”轉向“運營支持”,推動行業從產品競爭轉向全生命周期服務競爭。
二、智能化與場景化深度融合
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技術逐步落地,智能調度系統實現運力與需求的動態匹配。定制客運依托大數據分析,提供靈活線路、動態定價與預約響應服務;景區接駁、通勤專線等場景化產品深化細分市場布局。此外,客車作為移動終端的功能拓展(如車載零售、廣告投放)將挖掘附加價值。
三、服務升級與生態化協同
行業從“運輸工具”向“出行服務”轉型,企業通過品牌化、連鎖化運營提升溢價能力。跨界合作成為趨勢:與文旅集團聯合開發主題旅游線路,與物流企業共建客貨融合網絡,與互聯網平臺共享數據資源。區域客運聯盟的興起,則有助于整合分散資源,實現線路優化與成本共擔。
四、區域協調與下沉市場激活
中西部與縣域市場成為增量重點,城鄉公交一體化、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持續推進。“班線+快遞”“班線+旅游”等模式盤活低密度線路,微型電動客車在鄉村場景廣泛應用。政府購買服務、公益性補貼機制保障基本出行服務,市場化運營釋放高端需求潛力。
五、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
綠色制造、輕量化設計降低車輛全周期碳排放;能源結構優化與可再生能源應用推動“零碳客運”試點。行業ESG(環境、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增強抗風險能力,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模式逐步成熟。
中國公路客車行業的未來,將是一場涵蓋技術革新、模式重構與生態融合的全面變革。短期內,企業需直面成本管控、服務升級與數字化轉型的陣痛;長期看,融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響應“雙碳”戰略與智慧社會建設將成為必然選擇。行業需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打破傳統業務邊界,通過技術賦能、服務細分與協同創新重塑價值鏈條。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的雙輪效應下,公路客車有望從單一的位移提供者轉型為綠色智慧出行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在城鄉融合、旅游經濟、多式聯運等領域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最終成為支撐“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現代化交通體系的重要支柱。
想要了解更多公路客車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版公路客車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報告對我國北京、廣東等地主要公路客車產業規劃的概況、策略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公路客車產業的發展機會,以及當前公路客車產業面臨的競爭與挑戰。本報告內容豐富、翔實,是公路客車產業相關企業、投資企業以及當地政府準確了解目前公路客車產業發展動態,把握公路客車產業發展趨勢,制定區域產業規劃必備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