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產業集群簡述
海洋產業集群是指以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為核心,依托地理區位、產業基礎和科技創新,形成的相互關聯的企業、機構和配套服務的空間集聚體。其涵蓋海洋漁業、海洋能源、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制造、港口物流、濱海旅游等多個細分領域,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技術共享和基礎設施互通,實現規模效應與創新驅動發展。
海洋產業集群的重要性體現在三方面:首先,它是推動藍色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促進資源高效利用與產業升級;其次,集群化發展能增強區域競爭力,形成技術、人才和資本的集聚效應;最后,它有助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海洋生態保護挑戰,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中國作為海洋大國,擁有廣闊的管轄海域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經濟已成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自然資源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十萬億元大關,達到105438億元,同比增長5.9%,不僅增速高于國內生產總值0.9個百分點,其占GDP比重也穩定在7.8%的高位。
回顧2016年—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以年均2.5%的速度穩步提升,清晰地勾勒出一條“穩中向好”的長期發展軌跡。15個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達43733億元,增速高達7.5%。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電力業、海洋旅游業等戰略新興或重點產業,均實現了9%以上的高速增長,展現出蓬勃的活力。
近年來,在“海洋強國”戰略的推動下,海洋產業從傳統的漁業、運輸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加速轉型。政策層面,《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明確了海洋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路徑,強調以科技創新驅動海洋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協同并進。沿海省份如福建、山東、廣東等地依托區位優勢,通過建設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現代海洋牧場、深海裝備制造基地等載體,逐步形成陸海聯動的產業格局。海洋經濟不僅承載著保障糧食安全、能源供給的戰略使命,更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拓展經濟增長空間的關鍵領域。
當前,中國海洋產業集群發展呈現三大特征:區域協同深化、產業鏈整合加速、創新要素集聚。
區域協同深化:沿海地區基于資源稟賦差異,形成差異化產業布局。例如,福建以“海上福州”戰略為核心,推動水產種業、預制菜、生物醫藥等產業鏈縱向延伸;青島依托船舶海工產業基地,構建“研發—制造—服務”一體化集群,輻射帶動環渤海區域。
產業鏈整合加速:傳統海洋產業通過工業化思維重構價值鏈。以漁業為例,從種苗培育、深海養殖到冷鏈物流的全程標準化體系逐步建立,推動“藍色糧倉”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級。同時,臨港工業與海洋能源、文旅等產業的橫向融合,催生了一批“海洋+風電”“海洋+數字經濟”的復合型業態。
創新要素集聚:海洋科技研發投入持續加大,深海探測、智能裝備、海洋大數據等領域的技術突破成為核心驅動力。例如,深海采礦裝備、養殖工船等重大項目的商業化應用,標志著我國在高端海洋裝備領域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海洋產業集群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及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盡管海洋產業集群化發展成效顯著,但仍面臨傳統產業占比過高、新興領域競爭力不足、近海生態壓力增大等挑戰。未來,海洋經濟的增長邏輯需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升”,通過政策引導、技術賦能和生態協同,破解資源分散、創新鏈斷裂等瓶頸。這一過程中,海洋產業集群將不僅是產業空間的重組,更是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的生態化聚合,為海洋經濟注入可持續發展動能。
綠色低碳轉型成為主線:以“雙碳”目標為導向,海上風電、潮汐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加速,海洋牧場與生態修復協同推進,推動產業向循環經濟模式轉型。例如,“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的立體開發模式已在廣東、福建等地試點,實現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雙贏。
新興產業培育進入快車道: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智慧海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望成為增長極。基因編輯技術、人工智能與海洋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催生精準醫療、深海機器人等前沿領域。
陸海統籌與開放合作深化:跨區域海洋經濟走廊(如福莆寧、廈漳泉)的構建,促進產業鏈跨區域協同;同時,依托“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在遠洋漁業、港口基建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將持續擴大,增強全球海洋治理話語權。
中國海洋產業集群正經歷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關鍵轉型。在政策賦能、科技突破與市場需求的多重驅動下,海洋經濟已突破傳統邊界,向更廣闊的空間和更縱深的領域拓展。未來,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將取決于綠色技術應用能力、產業鏈韌性以及全球化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強化創新協同、優化空間布局、推動開放合作,海洋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為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這一進程中,如何平衡開發與保護、協調區域與全局、鏈接傳統與新興,將是實現海洋強國目標的核心命題。
想要了解更多海洋產業集群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海洋產業集群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及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