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數據顯示,以舊換新政策加持下的618大促期間,家電行業整體景氣提振顯著,線上銷售額全面提速。6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表示,將于今年7月份下達今年第三批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另據媒體報道,近期,憑借LABUBU的爆火而股價飆升的泡泡瑪特動作頻頻。有網友發現,泡泡瑪特HR在招聘平臺招聘冰箱領域相關人才,疑似進軍家電行業。
企查查數據顯示,國內現存家電相關企業2125萬家。近十年相關企業注冊量呈整體增長態勢,2019年全年注冊227.78萬家相關企業,同比增長79.24%,達近十年注冊量增速峰值。
都說傳統家電是紅海,但現如今智能科技正在家電行業掀起一片新藍海,連小米都說要打造智能科技家電的藍海。
在當今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浪潮中,智能家電行業作為智能家居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正以其便捷性、高效性、個性化和互聯互通的特性,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成為家電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智能家電行業是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通過將傳統家電產品與智能控制系統相結合,實現家電設備的智能化操作、遠程控制、故障診斷、能源管理以及與其他智能設備的互聯互通等功能的一系列家電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產業體系。
智能家電行業涵蓋了從傳統的白色家電(如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到各類小型家電(如智能音箱、智能插座、智能掃地機器人等)的智能化升級。這些智能家電產品不僅具備基本的使用功能,還通過內置的傳感器、微處理器、通信模塊等技術手段,實現了與用戶的交互、與其他設備的協同工作以及對自身運行狀態的智能管理。
近年來,消費升級趨勢推動消費者需求從“功能性滿足”向“體驗性提升”轉變,Z世代、新中產等群體對“便捷化、個性化、健康化”的生活方式追求,成為智能家電行業增長的核心動力。同時,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技術的快速迭代,為智能家電的功能拓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從早期的智能電視、智能空調,到如今的智能廚房電器、智能健康監測設備,產品形態不斷豐富,市場滲透率逐步提升。此外,國家政策對“智慧家居”“數字經濟”的大力支持(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關于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進一步優化了行業發展環境,推動智能家電成為家電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智能家電行業競爭分析:多元化主體的“生態體系之戰”
中國智能家電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從“單一產品競爭”轉向“生態體系競爭”,參與主體涵蓋傳統家電企業、互聯網企業、新興專精特新企業三大類,各主體依托自身優勢展開差異化競爭。
1. 傳統家電企業:依托制造與渠道優勢,布局全屋智能
美的、海爾、格力等傳統家電巨頭,憑借多年積累的制造經驗、供應鏈體系及線下渠道優勢,率先向智能家電領域轉型。它們的競爭策略聚焦于“全屋智能生態構建”——通過推出“家庭大腦”“全屋智能系統”等核心平臺,實現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電設備的互聯互通,同時融合AI算法實現場景化服務(如美的“無風感空調”通過流體力學算法精準送風,海爾“智家”平臺支持200+設備無感互聯)。此外,傳統企業通過技術研發突破核心部件壁壘(如美的的MCU芯片、海爾的傳感器技術),鞏固其在硬件領域的競爭優勢。
2. 互聯網企業:憑借生態鏈與用戶基礎,搶占入口級市場
小米、華為、京東等互聯網企業,依托其生態鏈資源(如小米的“米家”生態、華為的“鴻蒙”系統)和龐大的用戶基礎,以“性價比+互聯互通”為核心策略切入智能家電市場。它們的產品多為入口級設備(如智能音箱、智能電視),通過低價格、高兼容性吸引用戶,再通過生態聯動帶動其他智能家電的銷售(如小米智能音箱可控制米家生態內的空調、燈光、攝像頭等設備)。此外,互聯網企業擅長用戶數據挖掘,通過分析用戶行為習慣提供個性化服務(如華為“全屋智能3.0”可根據用戶位置自動調整環境),提升用戶粘性。
3. 新興專精特新企業:聚焦細分領域,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差異化
科沃斯、云鯨、石頭科技等新興企業,聚焦智能家電的細分領域(如清潔機器人、智能廚房電器),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差異化競爭。例如,科沃斯的“掃地機器人”搭載激光導航、自動回充等技術,解決了傳統清潔設備“人工操作繁瑣”的痛點;云鯨的“智能拖布”實現自動清洗、烘干,提升了用戶體驗;石頭科技的“智能吸塵器”融合了AI避障、精準導航等功能,成為細分市場的龍頭。這些企業通過聚焦細分領域,避免與傳統巨頭直接競爭,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快速搶占市場份額。
4.競爭的核心邏輯:從“硬件”到“生態+服務”
當前,智能家電行業的競爭已不再局限于硬件性能的比拼,而是延伸至“生態構建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用戶服務能力”三大維度。生態構建能力決定了企業能否實現設備間的互聯互通,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技術創新能力決定了企業能否突破核心技術壁壘(如芯片、算法、傳感器),保持產品的競爭力;用戶服務能力決定了企業能否通過數據挖掘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用戶留存率。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智能家電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綜上所述,中國智能家電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呈現“多元化、生態化、差異化”的特征,傳統企業、互聯網企業、新興企業各展所長,共同推動行業發展。然而,在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行業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核心技術(如高端芯片、核心算法)仍依賴進口,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日益突出,下沉市場的教育與滲透仍需時間。這些挑戰既是行業發展的“絆腳石”,也是企業實現突破的“契機”——誰能率先解決這些問題,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行業的發展前景既充滿機遇,也面臨挑戰。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用戶需求的不斷升級,智能家電行業將朝著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也需要企業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壁壘,優化生態布局,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智能家電行業發展前景預測:智能化、個性化、綠色化的未來
1. 技術趨勢:AI與物聯網的深度融合,推動產品“更智能”
未來,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與物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智能家電行業的核心技術趨勢。AI大模型將賦予智能家電更強大的學習與決策能力(如美的“情緒識別空調”可通過用戶表情、語音語調判斷情緒,調整送風模式;格力“能源大腦”可自主優化家庭用電方案,節能效率達40%);物聯網技術的演進(如5G-Advanced的10ms級時延、邊緣計算的實時處理),將提升設備的響應速度與連接穩定性,支持更復雜的場景聯動(如遠程控制廚房設備實現“下班回家就能吃熱飯”)。此外,傳感器技術的升級(如毫米級精度的食材識別傳感器、多模態感知的環境傳感器),將進一步增強智能家電的環境感知能力。
2. 產品趨勢:從“功能智能”到“情感智能”,從“單品”到“空間”
產品形態將從“功能智能”向“情感智能”升級——智能家電不再是“執行指令的工具”,而是“能理解用戶情緒的伙伴”(如智能音箱可通過用戶語音語調判斷心情,播放相應的音樂;智能燈可根據用戶的睡眠狀態調整亮度與色溫)。同時,產品將從“單品智能”向“空間智能”演進——全屋智能系統將實現“空間感知-場景聯動-自主進化”的閉環(如華為“全屋智能3.0”可感知用戶進入客廳,自動打開空調、調整燈光、播放喜歡的電視節目;當用戶進入臥室,系統會自動關閉客廳設備,調整臥室溫度與燈光)。此外,“服務訂閱”模式將成為產品的重要延伸(如海爾“按需制冷”訂閱服務,用戶可根據季節需求選擇制冷時長,降低使用成本;科沃斯“設備維護”訂閱服務,定期上門維護掃地機器人,提升設備壽命)。
3. 市場趨勢:下沉市場與海外市場成為增長新引擎
下沉市場(農村及三四線城市)將成為智能家電行業的重要增長引擎。隨著國家“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的推動,以及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下沉市場的消費能力逐步釋放,智能家電的滲透率將快速提升(如智能電視、智能空調在農村市場的銷量增長顯著)。此外,海外市場(東南亞、中東、歐洲)也將成為中國智能家電企業的拓展重點。中國企業憑借供應鏈優勢(如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鏈、規模化制造能力)和產品創新(如針對亞非拉地區電力薄弱特點推出的光伏空調、光伏熱水器),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逐步提升(如四季沐歌的泳池熱泵在歐洲、南美洲熱銷,成為出口龍頭;安士佳的寵物級空氣凈化器在廣交會上受到海外客商青睞)。
4. 政策趨勢:標準體系完善與綠色轉型支持
國家政策將繼續支持智能家電行業的發展,重點包括兩個方向:一是“標準體系完善”——隨著《智能家電信息安全通用規范》《智能家庭標準體系》等標準的出臺,智能家電的質量、安全、互聯互通等方面將更加規范,推動行業健康發展;二是“綠色轉型支持”——在“雙碳”目標下,國家將鼓勵企業研發節能、環保的智能家電產品(如高效節能空調、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并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綠色智能家電消費(如《關于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的“以舊換新”活動)。
中國智能家電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既面臨著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的機遇,也面臨著核心技術壁壘、市場競爭加劇的挑戰。從競爭格局來看,傳統家電企業、互聯網企業及新興企業各展所長,形成了多元化的競爭態勢;從技術發展來看,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產品不斷升級;從市場需求來看,消費升級和下沉市場的崛起,為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增長空間。
未來,隨著政策支持的進一步加強和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智能家電行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支點。智能家電將不再是“家庭中的孤立設備”,而是“連接人與家庭、人與服務的核心載體”,為消費者帶來更智能、更便捷、更綠色的生活體驗。同時,企業也需要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優化生態布局,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實現高質量發展。
站在產業變革的歷史節點,中國智能家電行業正朝著“智能化、個性化、綠色化”的方向前進,未來可期。
想要了解更多智能家電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智能家電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