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作為網絡視聽領域的新興形態,憑借短小精悍、節奏明快的特點,迅速成為數字內容消費的重要載體。在移動互聯網普及和碎片化娛樂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其創作門檻低、傳播效率高的優勢進一步凸顯。
微短劇市場規模預測
根據《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到505億元,首次超過電影票房規模。步入2025年,短劇市場勢頭不減。據巨量引擎數據顯示,2025年1月在投短劇公司數量同比增長54%,在投劇目數增長101%。據《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2025年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到634.3億元。
微短劇,全稱為網絡微短劇,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定義,是指“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 15 分鐘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網絡視聽節目。
近年,用戶對微短劇需求高漲。短劇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催生的新型影視形態,自2023年以來出現爆發式增長,截至2024年,我國的微短劇用戶規模已超過6億人。QuestMobile數據顯示,紅果免費短劇月活躍用戶在2025年3月達到1.73億人,同比增長220.3%。
東方證券研報指出,以廣告為商業化核心的紅果DAU月廣告ARPU或已達29元,超越愛奇藝、芒果等長視頻平臺的會員ARPU。
近年來,國家政策積極引導行業規范化發展,推動微短劇從野蠻生長轉向精品化創作,并通過“微短劇+文旅”“微短劇+非遺”等跨界模式拓展社會價值。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實施“微短劇 +”行動計劃,以六大創作計劃促進國內微短劇市場高質量發展,賦能千行百業。同時,廣電總局出臺多項政策規范微短劇行業發展,如 2023年6月1日起網絡微短劇須采取許可證全覆蓋的管理辦法,2024年6月1日起未經審核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這有助于提升微短劇的制作水平和質量,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微短劇行業深度全景分析及發展戰略預測報告》分析:
隨著行業的發展,微短劇正從野蠻生長向精品化轉型。一方面,專業團隊、知名導演和制作人紛紛入局,提升了微短劇的制作水準;另一方面,平臺與影視、媒體機構的合作不斷拓展,共同推出更多精品微短劇。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北京廣播電視臺等多家媒體機構與紅果短劇達成合作意向,愛奇藝也與紅果短劇啟動深度合作。微短劇出海成為新風口,一些優秀作品在海外市場獲得好評,如海看股份與國際知名平臺 Remonfix 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布局短劇出海,有望進一步拓寬市場邊界,提升品牌影響力。
當前,微短劇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一方面,政策扶持與技術紅利持續釋放,跨界融合催生出“短劇+電商”“短劇+文旅”等新場景,為內容價值延伸提供無限可能;另一方面,國內市場漸趨飽和,出海需突破文化壁壘,版權治理亟待體系化解決方案。如何平衡規模擴張與精品化訴求,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將成為行業下一階段的核心命題。
1、精品化與跨界融合深化
內容創作將持續向“高品質、強共鳴”演進,現實主義題材與傳統文化IP改編成為重點。跨界融合將加速落地,“微短劇+文旅”模式通過沉浸式敘事帶動地方經濟,“微短劇+品牌營銷”重塑消費場景,推動產業從單一娛樂功能轉向社會價值賦能。
2、出海本地化與生態構建
出海策略將從粗放式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歐美市場側重奇幻懸疑題材開發,東南亞深化本土團隊合作以降低文化折扣。頭部平臺將構建從制作、分發到衍生開發的海外生態鏈,而中小公司可通過版權分銷、技術合作介入藍海市場。
3、技術革命重塑產業邏輯
AI生成劇本、數字人演員等技術將覆蓋30%以上產能,實現“一周一劇”的超效率生產。區塊鏈技術有望應用于版權存證與交易,解決侵權溯源難題。虛擬拍攝棚普及進一步壓縮成本,推動微短劇向電影級工業化邁進。
4、政策規范與行業自律協同
監管重心將從備案審查延伸至版權保護立法,建立侵權快速響應機制。行業協會將主導片源水印、盜播監測等自律措施,形成“原創保護—違規懲戒”閉環,為創作環境提供制度保障。
微短劇行業的爆發式增長,既是技術演進與用戶需求共振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文化數字出海的創新實踐。當前,行業已跨越規模擴張的初級階段,進入以“質效雙升、內外兼修”為特征的發展新周期。未來,精品內容創作、技術深度賦能、全球化布局將成為核心驅動力。面對版權治理、盈利模式等挑戰,需通過政策與市場協同破局:對內構建“創作—保護—衍生”的健康生態,對外輸出兼具中華內核與全球審美的敘事體系。微短劇不僅是娛樂消費的輕量化產品,更承載著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時代使命,其發展軌跡將深刻映射中國數字內容產業的進化方向與文化軟實力的崛起進程。
想要了解更多微短劇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微短劇行業深度全景分析及發展戰略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