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逐漸轉變,對休閑娛樂活動的需求不斷增加,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和體驗。休閑漁業作為一種新穎、獨特的休閑方式,能夠滿足人們親近自然、體驗漁業文化、放松身心的需求,因此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需求將持續擴大。
休閑漁業是以漁業生產為載體,將休閑、娛樂、觀光等元素融入其中,實現漁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它利用漁村設備、漁村空間、漁業生產場地、漁法漁具、漁業產品、漁業經營活動以及自然生物和漁業自然環境等資源,通過規劃設計,發揮漁業與漁村休閑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質,并促進漁民收益和漁村發展。
中國休閑漁業作為傳統漁業與現代旅游業深度融合的新興業態,已成為推動漁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在政策支持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休閑漁業通過整合漁村資源、漁業生產場景及自然生態,形成了垂釣觀光、漁家體驗、海鮮美食等多元化模式。近年來,其產值持續增長。《2024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按當年價格計算,2024年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34172.29億元,其中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10026.65億元。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中,休閑漁業產值988.60億元,同比增長7.05%。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對休閑放松的需求也更為迫切。休閑漁業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就近的休閑選擇,特別是在短途游、近郊游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將成為城鄉居民休閑娛樂的“剛需”。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居民對短途休閑、生態療愈的需求激增,休閑漁業正從單一生產型向多業態融合的綜合性產業蛻變,成為中國漁業從規模驅動向價值增值轉型的關鍵路徑。
休閑漁業還與農業、林業、文化產業等其他產業不斷融合創新,拓展了新的增長點和發展空間。例如,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漁光互補等模式,實現了漁業與農業的協同發展;舉辦各類漁業文化節慶活動,將漁業文化與文化產業相結合,提升了產業的文化內涵和影響力。
1. 產業融合深化,消費場景多元化
休閑漁業將加速與文旅、康養、教育等產業的跨界融合,形成“漁文旅康綜合體”模式。例如:
文化賦能:挖掘傳統漁獵文化、民族風情,開發漁業文化節慶、漁村博物館、非遺體驗項目,提升產業文化內涵;
康養結合:沿海地區依托海洋資源發展高端海釣療養、濱海瑜伽等健康業態,內陸湖區開發生態漁樂園、親子自然教育基地;
研學拓展:推出海洋生物科普、生態保護實踐課程,吸引家庭客群和教育機構。
2. 科技驅動智能化與綠色化雙軌并行
技術革新將重構產業運營邏輯:
智慧管理: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水質監測、智能投餌系統,實現養殖效率與生態可控性雙提升;
體驗升級:VR虛擬海釣、直播導流、線上預訂平臺拓寬消費場景,吸引年輕群體;
裝備高端化:輕量化碳素魚竿、智能探魚器等專業裝備推動垂釣運動專業化,帶動釣具研發專利數量激增。
3. 區域協同與特色化發展
產業布局呈現“東強西漸、內陸崛起”格局:
沿海引領:山東、廣東、浙江依托海洋資源發展游艇海釣、國際賽事,打造高端漁旅品牌;
內陸差異化:湖北、安徽聚焦淡水垂釣與生態漁樂,結合湖泊風光開發“漁家樂+”體驗;
西部突圍:四川、云南挖掘民族漁獵文化,推動生態旅游項目產業化,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4. 可持續發展成為核心命題
生態保護與產業增長的平衡將決定行業天花板:
政策硬約束:國家強化水域生態紅線管理,將生態修復納入項目準入標準,推廣“海洋牧場”模式(如三亞蜈支洲島示范項目);
循環經濟實踐: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漁光互補等綠色模式,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社區參與機制:鼓勵漁民轉型為生態導游或養殖顧問,推動“資源保護-收益共享”閉環。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休閑漁業行業投資潛力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分析:
當前,休閑漁業正從粗放擴張邁向精細化運營階段。消費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年輕群體追求“社交+體驗”、家庭客群注重親子互動、高凈值人群青睞高端海釣——倒逼產業升級。與此同時,政策導向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鼓勵科技賦能與生態優先。行業需破解同質化競爭與生態承載力的矛盾,通過技術融合、文化深挖與產業鏈整合,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未來五年,智能化服務、綠色認證體系、區域品牌矩陣的構建,將成為破局關鍵。
5. 政策與資本賦能產業共同體構建
頂層設計強化:專項規劃持續出臺,在土地審批、財稅補貼方面傾斜資源,重點培育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園區;
金融創新:設立漁業產業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冷鏈物流、智慧漁港等基礎設施;
品牌輸出:打造“一地一品”區域公共品牌(如舟山漁文化、云南高原垂釣),通過跨境電商拓展國際市場。
中國休閑漁業已從邊緣業態成長為支撐漁業經濟轉型的核心增長極。其發展折射出我國從傳統資源消耗型漁業向綠色增值型產業的戰略轉向。未來行業將呈現三大確定性趨勢:
價值重構:產業從“垂釣觀光”單一場景,向親子教育、海洋康養等高附加值領域延伸,形成“低頻消費轉向高頻體驗”的盈利模式升級;
生態共識:可持續發展不再是口號,而是項目生存的硬指標。海洋牧場、生態補償機制等實踐將廣泛推廣,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
共同體成型:政府、企業、社區、漁民協同構建“資源保護-文旅開發-品牌輸出”全價值鏈,使休閑漁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本。
在政策紅利、技術革命與消費升級的共振下,休閑漁業不僅承載著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命,更將成為中國生態經濟與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支點。其發展軌跡充分證明:以生態為基、以文化為魂、以科技為翼的產業范式,方能真正激活“藍色經濟”的無限潛能。
想要了解更多休閑漁業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休閑漁業行業投資潛力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