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回報,我就去哪里投資。”2017年年初李嘉誠曾在長江集團的周年晚宴中曾這樣說。

日前,李嘉誠旗下三大旗艦公司:長實地產、長江基建、電能實業同日發布公告稱,將組成財團,以約424億港元的總代價收購澳洲能源公用事業公司—DUETGROUP。
近幾年,李嘉誠不斷從內地撤資,加大海外收購力度。由于涉及到關聯交易,這一巨額收購需要得到三家公司獨立股東的批準。
根據公布的信息,即使三家公司中的一家否決了這一收購,仍有備選方案可以讓交易得以達成。超人拿下澳洲資產得決心異常堅決。
三大旗艦公司合資:420億組團收購澳洲能源企業 1月16日,李嘉誠旗下公司長實地產、長江基建、電能實業及長和發布公告,組成財團收購DUETGROUP的公告。其中,長實地產、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的出資比例分別為40%、40%和20%。長和本沒有參與此次收購,但由于李嘉誠父子為長和大股東,根據香港上市企業規則,長和也同時公告了這份收購。
截至目前,李嘉誠、李澤鉅及家族信托目前合計持有長實地產約30.43%的股份,并持有長和30.16%的股份;長和則持有長江基建約71.93%的股份,長江基建則持有電能實業38.87%的股份。可以說這次收購,是李嘉誠父子意志的體現。但由于這幾家公司的合資構成關聯交易,因此必須得到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獨立股東的批準方可實施。
根據計劃,這三家公司將以每股3澳元(約合17.19港元)收購DUETGROUP全部的24.33億股股份,約合72.99澳元(約合418.23億港元)。但考慮到DUETGROUP的股息再投資計劃等事項,收購總金額約合424.48億港元。
DUETGROUP在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和歐洲擁有并經營能源公用事業資產,由4家獨立法律實體(DUECo、DFL、DIHL及DFT)組成。DUET目前擁有及運營的主要業務有,位于澳洲維多利亞州的供氣企業和一家供電企業;一家清潔能源及遠端能源解決方案的國際供應商及一家位于西澳洲的主要油氣輸送管道。
截至2016年6月底,DUETGROUP的資產凈值為34.11億澳元(約合195.45億港元)。本次收購價是資產凈值的2.17倍。下圖為面包財經根據Wind披露的DUET標準財務報表繪制的其總營收與凈利潤:

2016財年DUETGROUP稅前利潤為2.13億澳元,約合12.20億港元;收購價相當于稅前利潤的34.79倍。
鐵了心:即便部分被否也要拿下 要完成這筆巨額并購,還需要獲得三家公司獨立股東的同意。由于涉及到關聯交易,李嘉誠父子在相關股東投票中需放棄表決權。這意味著,合資收購能否繼續推進,將取決于其他股東的投票結果。
不過,李嘉誠父子對部分公司表決不通過已做好了預案。根據方案:
如果長江基建表決不通過,則長實地產和電能實業將分別持有合資公司80%和20%的股份;
如果電能實業表決不通過,則長實地產和長江基建將分別持有合資公司60%和40%的股份;
如果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雙方都未取得相關的所需獨立股東批準,長實地產將通過間接方式100%收購。
超人提議被小股東否決不是沒有先例。2015年時,李嘉誠曾提出電能實業與長江實業合并的計劃就因為小股東的反對而流產。
最初,李嘉誠家族先提出電能實業每股可換取1.04股長江基建股份,并派特別股息每股5港元;后因股東強烈不滿,李嘉誠家族將換股比例提升至1.066,特別股息調高到每股7.5港元。但表決時,有49.23%的電能實業股東就兩家公司合并的交易投出了反對票;最終使這項合并流產。
即便獲得獨立股東通過,這項收購仍存在變數,收購需獲得澳洲聯邦財政部長提供不反對收購事項的書面通知,且需獲得澳洲證券及投資委員會的批準。此前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和中國國家電網收購澳洲國有電力網絡公司Ausgrid就受到澳洲政府的阻止。
土地價格太貴千億資金急尋出路 縱觀整個收購方案,長實地產居于財團的核心位置。高企的地價和手頭充沛的現金,是長實參與巨資收購的直接動因。
“目前本地物業市場周期性階段,土地價格偏高而構成風險,要物色具合理回報之地產投資項目殊不容易”,長實地產在公告中稱。
李嘉誠旗下幾家公司現金充沛。財報顯示:
截至2016年6月底,長實地產銀行存款高達503億港元;凈負債率僅為2.5%;當前公司則“實質上沒有負債”。
2016年6月底,電能實業的銀行貸款為90.64億港元,但現金及銀行存款卻高達659.46億港元。
加上長江基建手持的112.58億港元現金,截止2016年中期,三家合計手持現金超過1200億港元。
李嘉誠旗下公司的現金持有量仍在增加。2016年10月底,以200億人民幣的價格出售上海浦東世紀大道的世紀匯廣場項目;同年11月初,甚至傳出李嘉誠將作價350億港元賣掉旗下的中環中心。
據粗略估計,近四年來李嘉誠一共拋售了香港和內地上千億的資產,剩余資產也以公用事業、電信等“現金奶牛”為主,因此即便過去兩年在英國大手筆收購,手頭現金依然充沛。
龐大的資金急需尋找出路,置換成更安全的資產,這或許才是李嘉誠頻繁大筆海外并購的核心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