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2年中國游戲出版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
中研普華通過對游戲出版行業長期跟蹤監測,分析游戲出版行業需求、供給、經營特性、獲取能力、產業鏈和價值鏈等多方面的內容,整合行業、市場、企業、用戶等多層面數據和信息資源,為客戶提供深...
上海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加快傳統出版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步伐,全面提升出版、印刷、發行行業整體水平,著力構建與中國近現代出版發祥地和傳統出版重鎮地位相適應的新格局。
上海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加快傳統出版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步伐,全面提升出版、印刷、發行行業整體水平,著力構建與中國近現代出版發祥地和傳統出版重鎮地位相適應的新格局。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接受解放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開放、合作、共贏是上海出版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詞。今天的上海出版,既要保持和強化學術專業出版的領先優勢,也要正視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短板,做大做強出版產業,提升上海出版的實力和影響力。
出版新格局“新”在何處
記者:上海是中國近現代出版發祥地,也是傳統出版重鎮。上海出版業如今的發展態勢如何?
徐炯:上海出版有輝煌的歷史,這是如今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上海擁有38家出版社,數量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里最多,因而專業門類齊全,不少是全國知名品牌,在細分領域占據前沿位置。
但這些年,全國各地出版發展很快,如果說當年的出版版圖上,上海是一座高峰,那么今天就是群峰環伺,我們面對的競爭十分激烈。
具體地說,上海出版目前在與全國同行比較之下的發展態勢,大致有三個方面:首先,上海出版圖書的質量水平較高,但產業規模不再占優,影響發展后勁;其二,圖書結構方面,在專業和學術出版領域優勢明顯,但大眾出版的競爭力已經不強,教育出版則規模較小,后兩者的現狀決定了產業的體量和實力;其三,在新興出版領域,包括數字圖書出版以及版權開發、與圖書出版相關的文創產品開發等,發展步伐都不快。
記者:構建出版產業新格局,“新”體現在哪些方面?是否唿應了上海出版目前存在的短板?
徐炯:上海去年出版業的營收,圖書出版56億元,發行160億元,出版物印刷107億元。可見產業規模不大,作為核心的圖書出版,規模不在全國第一陣營,與上海的歷史地位不相稱,與發展定位更不相稱。構建出版產業新格局,就是要做大做強出版產業,提升上海出版的實力和影響力。
構建新格局,必須補短板。一要振興紙質圖書出版,二要推動數字出版迎頭趕上,三要做大版權開發應用,拓展出版產業的外延,構建“大出版產業”。
“新”是紙質出版和數字出版齊頭并進、融合發展。“紙電同步”,紙書和各類數字產品要同步規劃、同步開發、同步出版,一種內容、多種形態。“新”是圖書結構趨向平衡,在保持專業學術出版優勢的同時,補上大眾出版和教育出版的短板。“新”也包括發行網絡的更新,如今實體圖書的網絡發行已占很大比重,數字圖書更要網絡發行,而上海目前并不擁有大的、好的平臺,但技術總在更新切換,社群化的分眾平臺營銷正在興起,我們要在細分市場領域的網絡發行上尋找突破機會。
記者:《意見》提出,要“支持品牌民營出版機構落戶,鼓勵民營出版機構與上海國有出版單位深度合作”,令人耳目一新。
徐炯:建立新格局,必須引進新力量。目前上海活躍著很多民營工作室,利用上海資源策劃制作圖書,但多與全國各地出版社合作出版。面向大眾市場的暢銷書,版權競爭近年來日趨激烈,民營機構借助融資和營銷優勢,往往別具優勢。民營機構看重出版品牌,因此與上海有合作基礎,而這種合作恰恰能夠幫助上海出版業豐富品類,特別是補強大眾出版的薄弱環節。
出版數字化和融合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技術驅動的。新技術催生了多種新的出版產品形態,比如眼下正流行的有聲書、聽書平臺。因此新力量,不僅是做傳統出版的民營機構,還有更大量的各類創新創業企業。
搭好“合作共贏”平臺
記者: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需要破除哪些障礙,突破哪些瓶頸?
徐炯:合作雙方不僅要向著一個目標,更要使上一樣的勁頭,這才能真正走到一起、走得順利走得遠。《意見》強調要深化改革,激發國有出版單位的內生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因為這正是關鍵所在。
從政府部門來說,搭好平臺、促成合作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如今國有出版單位和民營機構之間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溝通,更何況今后要促成的合作,很大一部分民營機構將來自“圈子”以外。傳統出版似乎很看重行家里手,但在新興領域,不論數字出版還是版權開發,很多成功產品恰恰來自“外行”的創意和創新。為“外行”進入出版產業引路,很可能為整個產業打開不一樣的天地。
記者:我們注意到,《意見》中提及了一些新的出版產業園區規劃,它們將在未來的出版產業新格局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徐炯:我們支持本市各區和各類市場主體創辦與出版相關的創新創業園區,對符合認定標準者給予同等政策扶持和其他各種支持。通過園區搭建平臺,構筑起上下游產業鏈,吸引全國乃至全球創新創業企業集聚,促成聚變效應,打造具有成長潛能的文化出版產業生態圈。
既然是創新,園區就未必是傳統形態的,總之要打開思路,敞開大門,歡迎新生力量走進“大出版產業”,合作共贏。
記者:“給予同等政策扶持”讓我們倍感熟悉,在實體書店走入低谷的前些年,上海率先出臺扶持實體書店政策。在實體書店回暖爬出低谷,重新成為城市人文空間重要部分的過程中,“對所有主體一視同仁”被視作一種“上海經驗”。
徐炯:近年來實體書店在上海的回暖離不開三種力量的協同。政府扶持對穩定企業經營有實際作用,對提升行業信心有激勵作用,更重要的還在于市場力量的推動和行業自身活力的激發。
在這個過程中,“開放”是我們的重要經驗,無論國有和民營、本地和外地,在上海開書店,只要符合要求、通過評審,都能獲得資助。因為“開放”,吸引了全國各地幾乎所有品牌書店都在上海落地,而且西西弗、言幾又等短短幾年里都已經開出數家書店。下一步促進上海出版產業加快發展,“開放”同樣是必須的。
讓實體書店越“活”越好
記者:未來上海實體書店在布局、結構、業態方面還有哪些優化空間?如何讓實體書店越“活”越好?
徐炯:我們將繼續以開放的姿態支持實體書店發展。至于書店開在哪里、什么類型、定位如何,首先要尊重市場的規律、尊重企業的選擇,同時政府要更好地發揮作用。比如上海實體書店的業態應當更豐富,地域布局應當更均衡,但在企業嘗試新業態、踏足新地域之初,可能會遇到困難,政府就應當及時“扶一把”。
根據每年的市場情況,實體書店扶持重點會相應有所調整。接下來一段時間,高校書店是我們扶持的重點。大學校園本該是書店的沃土,然而以往“活”得挺好的高校書店為何萎縮,乃至成了今天需要去填補的空白?是不是與大學生既是價格敏感人群,也是熟練掌握新技術的“網生代”有關?這就先要吃透市場。補空白、開書店不難,難的是如何持續經營。只有搞清楚市場狀況,政府才能用力精準,開出的書店才不至于變成一時看上去很美的“盆景”。
記者:印刷在出版產業中產值相對最高,綠色印刷、按需印刷等革新傳統印刷乃至出版整體“弊端”的新技術、新模式將有哪些新發展?
徐炯:在市政府精心指導、市教委積極支持下,綠色印刷已經在上海中小學教科書印制中實現全覆蓋,而且形成了全過程的嚴格、完善監管,未來將進一步向少兒圖書推廣。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支持按需印刷生產線規模化、市場化運作,推動制定圖書按需印刷標準,率先實現圖書按需印刷版次等政策突破。按需出版背后,實質上也有著出版融合發展的課題,出版社要將按需印刷作為一種新的圖書形態納入整體規劃,要與普通圖書同步解決版權授權,還要與按需印刷企業有效合作。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據人民文學出版社官方微博消息:2017年12月16日下午5點,著名詩人、翻譯家、出版家,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總編輯屠岸先生9...
“第一主編9000元、第二主編8000元、第三主編7000元……”有媒體近日暗訪發現,從內容代寫、主編掛名、出版入庫到代購...
2017年12月6日,沈陽,秸稈捆裝者在空曠的田地里忙碌著。12月的東北,已是滿地枯草與冰雪覆蓋的景象,秋收后剩下的秸2...
玖龍等龍頭紙廠狂跌后,一波小幅上漲才剛剛開始,不料下游的二級紙板廠之卻掀起了漲價的濤天巨浪。行情如此錯亂,恐怕...
“要把十九大精神作為全集團抓出版導向的準繩、選題工作的指南、選題建設的富礦,并且要從執行層面上落實,出成績、見...
南京大屠殺重要史料集中出版!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5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一大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