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歷史性巨變,近年來的文藝作品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與呈現。這些作品以史詩性的整體關照,多角度反映了四十年農村的歷史變遷,彰顯出濃郁的家國情懷,是對農村新變的深刻書寫和動人呈現,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
農村新變的深刻揭示和動人呈現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歷史性巨變,近年來的文藝作品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與呈現。這些作品以史詩性的整體關照,多角度反映了四十年農村的歷史變遷,彰顯出濃郁的家國情懷,是對農村新變的深刻書寫和動人呈現,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和價值的提升,為文藝創作如何表現時代社會發展提供了經驗和啟示。
史詩性的追求
優秀作品的創作者,應該以史詩性作為藝術創作的最高追求,以強大的社會歷史和現實生活的概括力來積極參與書寫社會現實的本質。近年來,一些農村題材文藝作品,著力反映中國農村發展變化新面貌,在史詩性書寫上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如書寫農村改革歷程的長篇小說《天高地厚》,以冀東平原農村社會變遷的歷史鏡像,映照出農村改革的必然趨勢;電視劇《歲歲年年柿柿紅》,主要選取了恢復高考、改革開放、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新農村政策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來全景式地反映中國農村四十年的歷史進程;電視劇《太行赤子》講述了以李保國為代表的一批教師走出校門,長期奮戰在扶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第一線,把精力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的故事。電影《十八洞村》繼承了中國農村題材電影的傳統,回應了農村變革中“精準扶貧”這一新話題、新理念,奏響了一曲在精準扶貧政策指導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飛躍性發展的贊歌。
上述農村題材文藝作品,以較長歷史時段的農村變化為表現對象,彰顯了農村、農業現代化巨變,表現了農民精神的現代性蛻變。還有一些作品聚焦當下中國鄉村歷史圖景,展現農村發展的嶄新方向。長篇小說《龍鳳泉的故事》,從新型產業模式、農民股份合作企業等農村改革實踐入手,勾勒出農村新人的成長歷程,表現了農村的新蛻變。長篇小說《麥河》著力表現土地流轉給農村帶來的新面貌。長篇小說《金谷銀山》以當下農村脫貧致富為書寫重點,彰顯共同富裕的歷史意義。報告文學《鄉村國是》《看萬山紅遍》則聚焦如火如荼的精準扶貧行動,展示了精準扶貧的歷史意義和價值。以上述為代表的文藝作品,或全景式地狀寫農村發展進程,或聚焦特定歷史圖景,顯示出農村天翻地覆的變化,彰顯了新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與廣闊的前景,具備史詩性的歷史長度和思想深度。
近年來農村題材的文藝創作,一直圍繞著農業、農村、農民的話題展開。“三農”問題一直是關系國家穩定、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的關鍵性問題。這些文藝作品觀照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現狀,著眼于未來的發展前景,從歷史、現實的多維視角,理性地思考“三農”問題,把筆端和鏡頭伸向農村,記錄農村在歷史洪流中的發展變遷和輝煌瞬間。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藝作品在表現宏大歷史時,始終從歷史的維度來把握農村現實變革,使作品的展開具有渾厚的歷史視野和歷史背景,充分地表現了農村現實變革的艱難性與必然性。
著力塑造人物新形象
在展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征程中,農民是主體,是主力軍。因而,塑造新時代的農民形象是文藝作品的一個重要使命。由于消費文化的興起、受眾群體欣賞趣味的變化,有些文藝作品為了取悅受眾,甚至刻意丑化農民的外在形象和內在靈魂,使其淪為喜劇化符號和審丑的對象,成為愚昧、固執、守舊的代名詞。還有一些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千人一面,呈現出藝術表現上的趨同化和審美的媚俗化等不良傾向。
近年來農村題材的文藝作品有力地擺脫了以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桎梏,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飽滿、體現農村新風尚的新人物形象。如小說《天高地厚》中的鮑真、榮榮,《龍鳳泉的故事》中的林濤、張超梅,《金谷銀山》中的范少山,還有影視劇《初婚》中的任喜愛、《太行赤子》中的李保國、《歲歲年年柿柿紅》中的楊柿紅等。這些人物扎根農村,成功不忘鄉親,有眼光、有自信、敢探索、有擔當。在鄉村新變的歷史圖景中,他們勇敢嘗試多種經營方式,積極參與基層民主管理活動,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的扶持導向,尋求探索新農村發展之路。這些人物形象大都能從思想上引領鄉民,從技術上指導鄉民,從經營上帶動鄉民,使得農民在整體素質上得以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得以增強。
上述農民形象表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轉化為農民的自覺行動,農民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值得注意的是,新農民形象剔除了臉譜化的弊端,也沒有回避新型農民成長過程中的艱難性。他們也曾有過面對農村貧瘠、生活窘迫的無奈和焦灼,也有面對農村的艱難轉型而表現出來的心灰意懶和痛苦無望。但是,他們最終都能在時代的感召下,較好地處理不同歷史時期國家與個人、理想與現實、奉獻與索取之間的價值取向,以堅守信念、不忘初心的崇高信仰,溫情地化解了價值沖突和道德困境,弘揚了家國情懷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底蘊深厚,堪稱中華民族的“形”與“魂”。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要以中華傳統道德為基礎,把傳統道德中符合時代要求的部分,有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內涵傳承下來,并創造性轉化為推動農村歷史發展的強大力量。近年來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在這個方面作出了努力。這些作品刻畫了一系列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人物形象。如有理念、有信念、甘于奉獻、正直善良的林濤,勤奮、友善、寬容、頑強的楊柿紅,誠信待人、踐行諾言、勤勉奉公的趙國強,寬厚禮讓、果敢堅毅的許晴,剛正不阿、大公無私的石大夯等。他們從多個維度展示了中華傳統美德的豐富內涵,形象生動地再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用小故事講述大時代
近年來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大都以平民化的敘事視角來展現宏大的歷史命題,用小故事來講大時代。這些作品以農村和農業的發展歷史為背景,以普通農民的生活為線索,多維度展現農村的發展變遷。其表現的焦點不是農村改革中大開大合的矛盾,而是著力深入鄉村的日常生活,通過歷史節點上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通過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通過講述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的變遷,來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發展歷程。
小說《天高地厚》圍繞鮑家、榮家和梁家三個家族三代人升降沉浮、盛衰進退的生活軌跡,展現出農村社會變革的歷史洪流。小說《金谷銀山》自始至終把范少山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歷史行為,置于個人日常情感與日常生活的敘述框架。報告文學《看萬山紅遍》則以故鄉人的視角,透視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所經歷的歷史性變化。這些作品在展現歷史巨變的同時,不忘再現農村濃郁的地域風情、民情風俗,始終洋溢著豐盈的生活氣息和現場感。
平民化敘事策略在影視劇中表現得也很鮮明。如《黃土高天》橫跨40年的時代變遷,無論是歷史定位還是視角選取都十分高妙。在展現改革開放歷史主題的同時,從社會層面、生活層面、情感層面,提供了更為生動、更為真實的文化體驗,散發著黃土高原獨有的泥土氣息,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內涵與現實意義。一系列生活細節的描寫,生動展現了農村的發展變遷。陜北秧歌慶豐收、金色麥浪滾滾、熱氣騰騰的餃子等富有民族風情的溫馨畫面,散發出濃郁的審美意蘊。《歲歲年年柿柿紅》的鏡頭將生活化的寫實和意象化的寫意結合起來,廣袤的大地、起伏的群山、金色的麥浪等真實景觀,以及反復出現的掛滿枝頭的紅柿子,穿著紅外套站在樹下的楊柿紅,包括屋檐下掛著的紅燈籠,無不充滿著朝氣與希望,折射出鄉村改革的時代進程。
這些農村題材的文藝作品,以平民化的敘事方式,帶來了濃濃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將史詩般的歲月娓娓道來,以個體命運折射出偉大時代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遷,是描繪農村改革開放發展進程中的長軸畫卷。那些充滿溫度、真實感的情節與細節,不僅立體描摹了老百姓的兒女情、日常事,而且突顯出黨在農村發展和社會轉型各個重大歷史時期的引領作用。平民化的敘述策略,達到了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藝術效果。
借改革東風奏蝶變樂章
時針撥回到26年前,《經濟日報》頭版報道《從孟樓到孟樓》,讓豫鄂兩省交界處兩個孟樓鎮走進世人眼中。自此之后,地理位置相連,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各方面都相差無幾,卻分屬河南鄧州市和湖北老河口市的兩個孟樓鎮,就一直被很多人關注。
2016年8月,河南省鄧州市以孟樓鎮為試點,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通過“流轉—整理—再流轉”模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截至今年12月份,已有50多地代表團前來河南孟樓鎮學習考察改革相關經驗。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河南孟樓鎮乘著改革東風,經歷脫胎換骨的蝶變過程,奏響了充滿時代強音的華麗樂章。
“嘗到了土地流轉的好處”
“當時村里面組織開會進行宣傳動員,說承包的好處。那時候我們還有點怕。現在確實嘗到了土地流轉的好處。”張俊芳是鄧州市孟樓鎮長樂村二組村民,一個兒子是復員軍人,另一個兒子在外打工,家中只剩自己和妻子兩人。土地流轉之前,兩人勉強種8畝多地,非常辛苦。
在政府作保、公司資金扶持、國家政策支持保障之下,張俊芳把家里所有的土地都流轉了出去,然后又和另一個人承包了400畝地。
張俊芳說,“我愛人在保潔公司上班,一個月1000多元。再加上每畝地租金600元,我們倆一年能收入五六萬元呢”。
家住鄧州市孟樓鎮西竹村的周保同提及“三權分置”政策,連連叫好。他把所有的地全都承包了出去。有時間就去地里打零工,干澆水之類的農活,每月能掙1000元,再加上流轉出去的地租金有一萬多元,每年穩定收入在兩萬元以上。
如今的鄧州市孟樓鎮,在群眾自愿的前提下,已簽訂流轉合同5966份,流轉土地6.2萬畝,占全鎮耕地總面積的98.6%。“以孟樓這種環境,發展規模化經營最為適合。”孟樓鎮黨委書記李爽說,“沒有想到,只用了3個星期時間,全鎮97%的農戶都同意流轉,流轉耕地5.7萬多畝”。
得益于孟樓的成功實踐,鄧州市在張村鎮、十林鎮、穰東鎮、林扒鎮、構林鎮、小楊營鄉等6個鄉鎮進行了復制推廣,目前已流轉土地38.3萬余畝。截至2017年底,孟樓鎮貧困發生率達1.2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理原因,孟樓鎮年年糧食都只能“望天收”。為了改善這種局面,鄧州國土開發公司投資1.35億元,統籌配套溝、路、渠等農業基礎設施,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水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大方田。基礎設施完善了,鄧州市孟樓鎮的土地地力也提升到六等級,滿足了經營大戶們的要求,為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了載體。
“2016年聽說家鄉開始土地流轉,我立刻回鄉,承包了近2000畝土地種植艾草。”河南榮俊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周俊賢說,她一直從事艾草加工,由于南陽艾制品品質好,占到全國銷量的六七成。“今年初我在孟樓又建起了艾草廠,準備生產艾絨、精油等產品。”周俊賢告訴記者,她還計劃在流轉的2000畝土地上推出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定制化生產,客戶需要什么就種植什么,保證客人滿意”。
在孟樓鎮的統一指導下,農機合作社、保潔公司等社會化服務機構也應運而生,集中精力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優質服務。
土地流轉起來,經營大戶也跟著發展起來。數據顯示,目前已有38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再流轉獲得了6.2萬畝土地的經營權。重慶富誼糧貿有限公司在孟樓流轉了2萬畝地,全部用來種紅高粱,定向供應給茅臺酒廠和五糧液酒廠釀酒用;襄陽市源盛園農業有限公司流轉了1.6萬畝土地,種植紅高粱;榮俊農業有限公司流轉了3000畝地種植艾草……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鄧州市孟樓鎮“三權分置”土地政策的施行,不僅僅給當地居民以及經營主體、大戶們帶來了發展,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數據顯示,在孟樓鎮,15個村每個村新增耕地200至500畝,建設用地100畝左右,通過新增耕地再流轉溢價等收益,每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可以增加40萬元至60萬元。
有了資金支持,孟樓鎮新建了2個高標準村級服務中心、擴建3個村級服務中心。每個村的生活垃圾都進行集中處理,村容村貌干凈整潔。大方田里麥苗郁郁蔥蔥,水利灌溉設施完善。秸稈焚燒、違法建房等問題也都隨之迎刃而解。
目前,孟樓鎮正在耿營、劉崗和大孔3個村進行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走進孟樓鎮耿營村,一排排新建成的小樓映入眼簾。41歲的村黨支部書記周元強喜滋滋地說:“咱新村部春節前就能投入使用,我們下一步還要建綠地、拱橋、敬老院、幼兒園,除此之外,還高規格規劃了4條水系、4條大道,同時配上污水和垃圾處理站。”
數據顯示,實行“三權分置”后,耿營村整體流轉4600畝耕地,經過土地平整和宅基地重新集中安置,新增了600多畝地,全部由鄧州市國土開發有限公司承包,每年承包方給村委分紅30多萬元,而村民除了年年領地租,還能在流轉后的經營企業務工,平均年收入達1.4萬元以上。
如今的孟樓鎮,田野里充滿了希望,通過不斷深化推進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進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推動著當地鄉鎮經濟持續穩定向前發展。
如何應對2019年新形勢下中國農業行業的變化與挑戰?
專家免費咨詢答疑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國務院關于2017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解讀2018年12月24日,受國務院委托,審...
河南省鄭州環境保護局于12月14日發布了行政處罰決定書,因發現鄭州市毛莊印刷廠產生含有揮發性有機物廢氣的印刷車間未...
12月21日,東阿阿膠發布早間公告稱,為推動阿膠行業可持續發展,結合公司投入和市場供需情況,經研究決定,自公告之日...
12306候補購票功能27日起上線今日,中國鐵路官方宣布,12月27日起,鐵路部門在鐵路12306網站(含手機客戶端),選取20...
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
銀行理財子公司再迎新成員。近日,長沙銀行發布公告稱擬全資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長銀理財,注冊資本人民幣10億元。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