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農業行業競爭形勢嚴峻,合理布局才能立于不敗,否則將被淘汰!
光伏農業是一種新型農業發展形式,能夠使傳統農業走上綠色建設道路。如今社會能源已經出現嚴重危機,加上全球變暖的影響,人們已經將目光投向再生資源的利用途徑中,再生資源與農業的結合成為了...
地處甘肅省中部、蘭州市西北部的蘭州市永登縣是古絲綢之路的門戶,亞歐大陸要沖,總人口近60萬。作為甘肅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2018年,永登縣把“三變”改革作為發展富民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為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變”改革注活力產業興旺促脫貧
地處甘肅省中部、蘭州市西北部的蘭州市永登縣是古絲綢之路的門戶,亞歐大陸要沖,總人口近60萬。作為甘肅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2018年,永登縣把“三變”改革作為發展富民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為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山楂飄香肉驢肥
2018年年初,永登縣龍泉寺鎮被確定為農村“三變”改革市級試點鄉鎮。借此有利機遇該鎮搶抓機遇,宣傳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三變”改革當中,并確定相關經營主體。
龍泉寺鎮駿豐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三變”改革經營主體之一。合作社負責人董永健說:“我們在龍泉寺鎮河西村、費家灣村等地打造了2000畝的山楂種植基地,群眾土地按每畝500元的價格入股分紅,并優先吸收貧困戶進入基地務工,工資每天80元。去年,我們的工資支出達到了150余萬元。”
費家灣村五社村民石明蘭年近五十,是村里的貧困戶。家中丈夫患病、兩個女兒上學使她背負了巨大的經濟壓力。經人介紹,她進入基地種植山楂樹苗,勤勞質樸的她被董永健看中,今年二月破格“提拔”為工長,負責園區內工人的調度。對新的工作,她格外滿意:“我非常滿意現在的工作。以前想著外出打工,因為家庭原因根本出不去,現在在山楂基地,每個月能有2000多元的工資,又能顧家,又能掙錢,家里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好。只要老板愿意,我打算一直在這里干下去。”
子山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肉驢500頭,種植飼草5000畝,是該鎮多個村的“三變”改革經營主體。合作社不僅帶動70多戶群眾種植飼草增收,更帶動了8家小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飼草產業。該合作社負責人唐立棟說:“我們村里的貧困戶劉永仁因為殘疾,家里收入微薄。今年,他的兒子到合作社務工,到現在已經收入15000多元。合作社里每天的用工量就達到60多人,每天按照男工100-200元、女工80元發放工資,年支出工資80多萬元。”
74歲的貧困戶梁福宏老人把家里的土地入股到了子山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提起“三變”改革,他說:“我歲數大了,地里干不動。家里的7畝多地都給別人種,一年到頭啥也掙不到。自從‘三變’改革開始,我把地存進了土地銀行,短短幾天,近4000元的保底分紅就發給我了,以后每年還有分紅。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多活幾年,享受著黨的好政策,過幾年好日子!”
鄉村旅游帶民富
位于永登縣黑城村的越國開心農莊是永登乃至蘭州旅游的一張金名片,這里田疇交錯、樹木蔥郁,花海飄香、風景怡人,農家風情與現代游樂設施交相輝映,以其特殊的田園風光吸引著省內外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游玩。今年,農莊被確定為當地“三變”改革的經營主體,圍繞“三變”改革,該農莊積極探索“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新路子。通過土地流轉、勞動用工、入股分紅等多種方式,流轉土地2003畝,每畝土地增加農民收入500元。吸收村集體資金100萬元入股分紅,每年保底收入6萬元。吸收6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以1:1比例與群眾閑散資金進行配股,年底按戶分紅。目前,參與配股的貧困戶達29戶,一般農戶22戶。農民參股入股、務工就業、分紅得利,已扶持53戶建檔立卡戶脫貧摘帽,162人脫貧,人均年收入達到10200元。
家住永登縣柳樹鎮牌路村七社的貧困戶王福明借款1萬元入股到當地三變改革的經營主體——美樂幸福農場。他說,“從去年農場成立,媳婦就在這里打工,每天工資在120元左右。后來我把家里的3畝地按每畝500元作價入股到農場,每年分紅50元。在聽說可以資金入股以后,我就借了1萬塊錢入股,每年分紅900元。農場還答應我把家里養的20多頭豬賣給他們。既有打工收入,又有分紅,家里養的豬也不愁銷路,幸福日子眼看著就來了。”
農場負責人徐金蓮介紹,“我是牌路村人,在家鄉父老的支持下來這里創業,帶動鄉親們致富。剛來的時候,這里是一片荒灘。我們流轉320畝土地搞起了采摘園,今年三月,我們決定擴大規模建農場,搞農業體驗、觀光休閑旅游。現在,這里成了我們村的‘聚寶盆’。我要借著這個‘聚寶盆’,幫鄉親們圓了幸福夢。”
藥材谷里有“三喜”
在民樂鄉柏楊村大山深處的甘肅潤楓源農牧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是當地的“三變”改革經營主體。長期在這里務工的柏楊村婦女蒙軍翠說:“我們家一共4口人,丈夫在云南打工,兩個女兒在外上學,花費很大,成了貧困戶。在縣、鎮、村、社干部的幫襯下,我把家里的3畝地和5萬元的精準扶貧貸款入股到潤楓源公司里,自己還在這里打工,一年就收入18000多元。家里的地不用撂荒了,每年還有分紅,自己也能有不錯的收入。萬萬想不到,在這大山里,也能賺這么多錢了!”
潤楓源公司負責人柴華站在他們多年打造的藥材谷中說:“在‘三變’改革中,全鄉有10個村入股村集體經濟發展本金共200萬元,還有262戶村民將每戶5萬元的精準扶貧貸款入股,共1310萬元。這些資金和土地,給我們公司注入了發展活力,也給農戶帶來了收益。”
民樂鄉副鄉長李永茂說:“在農村‘三變’改革中,我鄉積極探索創新‘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資金注入、土地整合是為企業‘輸血’,企業更要為當地發展‘造血’。村集體和村民的資金、土地在入股經營主體以后,享有分紅。全鄉10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本金享有保底分紅20萬元,并將按照村集體60%、一般農戶20%、建檔立卡貧困戶10%進行二次分紅。這一做法不但有效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問題,同時提高了群眾種植積極性,增加了農民收益,帶動村集體、農戶和貧困戶共同發展。”
在潤楓源公司務工的貧困戶們總結出了“三變”帶來的“三喜”:一喜土地入股有分紅,二喜扶貧貸款入股也有分紅,三喜自己成了小股東。收入增加了,脫貧奔小康的信心也更足了。
渭源:產業扶貧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今年來,渭源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深入推進實施定西市“551”產業扶貧體系,立足產業發展實際,按照貧困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人有一技之能的扶貧思路,積極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切實增強了廣大貧困人口的自我“造血”功能,實現了扶貧開發由“扶生存”到“扶發展”的根本轉變,形成了穩定脫貧、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全面完成了2018年產業扶貧重點工作各項任務,有效推進了全縣脫貧攻堅進程。
培育十大產業體系,夯實增收基礎。渭源縣把發展產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堅持做強馬鈴薯種薯、中醫藥、草牧業三大主導產業,做大文化旅游、光伏、食用菌、電商物流、花卉林木、蔬菜六類新興產業,形成了特色優勢產業主導、新興產業補充、勞務產業跟進的產業發展格局。全縣建成馬鈴薯種薯基地40萬畝、中藥材生產基地40萬畝、蔬菜種植基地6.4萬畝,農業觀光體驗區3處、田園綜合體2處,形成了8個規模片帶和134個種養業專業村。2018年,全縣脫貧5458戶22524人。
狠抓五個關鍵環節,提高產業扶貧水平。渭源縣堅持把貧困戶精準受益作為產業扶貧的主要目標,抓住市場主體培育、產業基地建設、產業要素集約、利益聯結帶動、素質能力提升等五個關鍵環節,帶動群眾從產業鏈條各個環節受益。一是抓主體培育,提高組織化程度。發展國有農投公司20家,引進涉農企業302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138個,實現了每個行政村2家合作社全覆蓋,帶動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股份實化入社全覆蓋。二是抓基地建設,提高規模化程度。累計投入到戶產業以獎代補資金8186萬元,實現了對1.27萬戶有勞動能力和種養產業發展意愿未脫貧戶全覆蓋,戶均獎補資金達到6446元。三是抓要素集聚,提高集約化程度。全縣土地流轉面積累計達到7.8萬畝,各類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勞動力就業人數達到5.6萬人,將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向產業園區、產業基地聚集, 著力提高集約化生產程度。四是抓利益聯結,提高貧困戶深度參與能力。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與全縣5.2萬戶(其中貧困戶2.5萬戶)農戶建立了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戶均每年穩定增收3000元以上。采取“三變”改革入股分紅等措施,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五是抓素質提升,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專項培訓、訂單培訓、基地培訓等多種形式,投入產業培訓資金1800多萬元,開展各類培訓1.2萬多人,有效提高了貧困群眾創業致富的能力與水平。
落實五項保障措施,推動產業扶貧落地見效。該縣堅持在力量保障、資金扶持、政策引導、優化服務、風險防范上精準發力,以強有力的舉措推動產業扶貧各項政策到戶到人,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一是健全力量保障機制。成立了產業開發專責推進小組,選派109名農業科技人員作為駐村幫扶隊員主抓10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產業扶貧和科技扶貧工作任務落實。二是健全資金投入機制。把中央、省、市、縣安排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70%以上的整合涉農資金都用于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戶到人扶持項目,其中70%以上的到戶資金,用于種養業和光伏扶貧等產業增收項目。三是健全全員培訓機制。先后舉辦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隊員)培訓班2期,培訓1704人次,實現了駐村幫扶隊成員全覆蓋培訓;縣鄉幫扶責任人全員培訓4輪1.66萬人次,充分發揮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陣地作用,開展講習2200場次,培訓15萬人次以上。四是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充分借鑒四川省脫貧攻堅成功經驗和做法,建立了脫貧攻堅工作“周督查、周通報、月評比”制度,以嚴實的督查考核機制,倒逼脫貧攻堅任務落實,保證了工作成效。五是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按照《甘肅省2018—2020年農業保險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對未脫貧戶自繳保費部分進行了全額補貼,補貼馬鈴薯保險1.74萬畝、中藥材保險2.96萬畝,落實補助保費462.66萬元。在省上政策出臺前,創新開展了養殖業保險,為新引進投放的4175頭牛、6688只羊、247頭豬,按照財政承擔50%、供種企業承擔50%的標準,繳納保險補助99.05萬元。建立健全了多主體、多渠道的風險分擔機制,最大限度保障農民利益。
農業行業市場需求與發展前景如何?怎樣做價值投資?
專家免費咨詢答疑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趙陽:深化農村改革為鄉村全面振興增添新動能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司長、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主任趙陽日前接受記者...
今日全國玉米價格上海市12月28日玉米(14%水分)價格為1956元/噸。云南省12月28日玉米(14%水分)價格為2250元/噸...
人民幣中間價今日上調262點,報6.8632。中間價升值至2018年12月6日以來最高,升幅創2018年12月13日以來最大。中國人民...
27日,市政府信訪局正式掛牌。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阮開森,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黃華安出席掛牌儀式。 在揭牌儀式...
瑞幸在2018年實現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它的成功再次驗證了資本在中國初創公司上不可思議的力量。瑞幸咖啡成立于2017年72...
12月27日,A股市場的首只“1元退市股”——“中弘股份”,將完成為期30天的退市整理期交易,這也是投資者在主板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