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低風險、低波動、低回撤的財富類產品明顯更受市場青睞。年初以來,股票市場持續下行,導致公募基金等凈值回調較多。一位在券商任職的財富經理發現,其在向投資者銷售產品時,更多的投資者愿意把錢投入到銀行理財等風險相對較低的產品中,而信托、基金等產品
銀行理財行業前景如何?銀行私人理財市場投資前景。個人理財是指客戶根據自身生涯規劃、財務狀況和風險屬性,制定理財目標和理財規劃,執行理財規劃,實現理財目標。
銀行理財行業現狀分析
資管新規發布后,監管部門按照“實事求是、一行一策、穩妥有序、獎懲分明”的總體原則,全面部署、扎實推進銀行理財存量資產處置工作。至2021年末過渡期結束,銀行理財的轉型整改任務基本完成。
2022年以來,低風險、低波動、低回撤的財富類產品明顯更受市場青睞。年初以來,股票市場持續下行,導致公募基金等凈值回調較多。一位在券商任職的財富經理發現,其在向投資者銷售產品時,更多的投資者愿意把錢投入到銀行理財等風險相對較低的產品中,而信托、基金等產品比較難銷售。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已于2022年8月19日正式發布,由于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的第一份半年度報告,且這半年內標準化資產市場出現一定幅度的波動,考慮到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對“新”銀行理財這個大資管分支的表現關注度比較高。截至2022年6月末,全市場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15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3%,在凈值化程度超過95%且市場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實現了市場規模的持續穩步增長。
從最近三年的數據來看,理財每年的規模增量中超過80%體現在下半年,因此2022年末理財業務規模預計將歷史首次突破30萬億元。然而如果把現在理財業務的各類發行機構分開來看,就會發現不同類型的機構現在所處的狀況可謂是“悲喜兩重天”。理財公司作為凈值化時代的理財產品發行主力,毫無疑問是最大的贏家,從無到有,現在已經占據了2/3的市場存量規模。
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銀行理財公司產品規模的快速增長,仍主要源于其母行強大的零售渠道優勢,銷售策略仍以深耕母行客戶為主。2022年第一季度,銀行理財公司存續的17萬億元產品中,來自母行代銷的規模占比達到92%。但與此同時,近年來銷售渠道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第三方代銷規模快速增長。
信息披露“更加透明”。機構在自己的官方網站和中國理財網加大了理財的信息披露程度,中國理財網作為監管指定的銀行理財信息披露渠道專門開發了理財信息披露平臺,按照資管新規、理財新規信息披露的要求,為銀行理財提供統一的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更加規范,投資者查詢更加方便,成為投資者權益保護的重要方面。
監管部門積極引導,穩妥有序推進。為防范金融市場重大波動風險,相關部門提前著手,督促各機構積極“備考”。一是提前明確2018年央行發布的“720補充通知”在過渡期結束后不再延用,使市場機構形成了明確預期和剛性約束;二是要求在過渡期結束之前,窗口指導分批次逐步完成相關資產的市值法切換;三是財政部于2021年9月末發布《資產管理產品相關會計處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征求意見為契機,指導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助力凈值化轉型。
隨著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數字化轉型浪潮的風起云涌,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和數字化,賦能理財業務的營銷、投研、交易、風控、運營以及績效管理等領域,已經成為各家理財公司在大資管行業中實現快速突圍的重要發力點。沿著信息化、平臺化、數字化、智慧化的發展方向,理財機構的科技和數據部門正在從原來的業務支撐者轉變為業務驅動者,在不久的將來還將逐步發展成為業務引領者和價值創造者。
想了解更多關于銀行理財產品行業專業數據分析,請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出版的報告《2022-2027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投資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預測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2-2027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投資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預測報告
銀行理財產品研究報告對行業研究的內容和方法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
查看詳情
特色小鎮的發展緣由特色小鎮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發展階段的創新探索和成功實踐。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培育創建江蘇特...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心腦血管及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降低高血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于提...
財產保險業務規模分析財產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從2012年的5530.1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4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0.6%,2...
一般來說,人們消費養生休閑旅游產品主要有以下幾大訴求——延年益壽、強身健體、修身養性、身體醫療、修復保健、生活...
控制閥主要依據控制單元輸出的信號,通過執行機構改變閥門開度,實現對系統中壓力、流量、流向等工藝參數的控制以滿足...
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年復合增長率超20%我國新材料產業在創新能力、產業規模、集聚效應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是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