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4945億元,比上年增長1.3%,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43%,比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分行業看,2020年,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28874億元,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4.2%,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文化制造業增加值為117
文化產業,大規模發展使審美的商品屬性昭然若揭,并使審美生產與消費呈現出規模化的效應。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產生于二十世紀初。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影響了人民對文化產業的本質把握,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看文化產業有不同的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文化產業的定義如下: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準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再次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筑設計。
2020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4945億元,比上年增長1.3%,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43%,比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分行業看,2020年,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28874億元,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4.2%,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文化制造業增加值為11710億元,占比為26.1%,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為4361億元,占比為9.7%,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
根據文化部對全國6.5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調查,2021年,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906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6.0%;兩年平均增長8.9%。。分業態看,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39623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兩年平均增長20.5%,高于全部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11.6個百分點。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6年中國文化產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
文化產業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制品等行業);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的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文化旅游等)。
我國文化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市場活力凸顯,已成為當前經濟增長的亮點,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穩中有升。國家統計局2018年發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對文化產業分類類別共設置9個大類,分別是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裝備生產、文化消費終端生產。目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已取得新的突破,傳統文化業態不斷融合,文化新業態不斷涌現。
“十三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2015年至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7萬億元增長到超過4.4萬億元,年均增速接近13%,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3.95%上升到4.5%,文化產業在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將深度融入國民經濟體系,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2021年,數字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39623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兩年平均增長20.5%,高于文化企業平均水平11.6個百分點。
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以下簡稱“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9064億元,比2020年增長16.0%;兩年平均增長8.9%,比2019年同比增速加快1.9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及前三季度文化企業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0.0%、10.6%和10.0%,均高于2019年同期同比增速。2021年,9大文化行業營業收入與上年相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43個行業中類中,41個行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增長面達95.3%。從兩年平均增速看,8大行業實現增長,其中,新聞信息服務、創意設計服務、文化消費終端生產、內容創作生產4個行業增速高于文化企業平均水平,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6.7%、13.8%、10.5%和9.7%;文化投資運營、文化裝備生產、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傳播渠道4個行業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8.4%、7.2%、3.3%、3.2%。文化娛樂休閑服務受疫情影響較重,兩年平均增速下降9.2%。
2021年末,全國通過統計直報系統報送的文化市場經營單位19.10萬家,從業人員151.14萬人,營業收入13689.17億元,營業利潤1636.55億元。其中,娛樂場所5.05萬個,從業人員51.11萬人,營業收入485.08億元,營業利潤30.13億元。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10.18萬個,從業人員20.15萬人,營業收入169.21億元。演出市場單位2.25萬個,從業人員47.02萬人,營業收入3643.26億元,營業利潤388.59億元。2022年,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繼續顯現,我國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不斷健全,文化產品供給質量穩步提升,文化消費市場總體趨向活躍,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將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規模有望持續發展壯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和高質量發展,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舉措,成效顯著,文化產業在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鞏固和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建設文化強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近年來的文化產業發展實踐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整體發展態勢良好,在促進企業孵化和產業聚集、培育壯大骨干文化企業、提高我國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增強文化產業總體實力和競爭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全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樹立了標桿、做出了示范。
從2020年提出“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1年“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被寫入“十四五”規劃,再到2022年提出“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我國將文化數字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力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政策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扶持繼續加強。2021年4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是全面推進“一個工程、七大體系”,包括實施社會文明促進和提升工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完善現代文化和旅游市場體系等。2021年6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規劃明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積極布局公共文化領域“新基建”,努力建設基于“城市大腦”“城市數據湖”上的智慧文化服務。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將深度融入國民經濟體系,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02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規劃》錨定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堅持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相結合,堅持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綜合考慮“十四五”時期文化發展的形勢和條件,提出相關的新內容、新舉措、新項目。
中研普華利用多種獨創的信息處理技術,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戶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2-2026年中國文化產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2-2026年中國文化產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我國文化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市場活力凸顯,已成為當前經濟增長的亮點,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穩中有升。國家統計局2018年發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對文化產業分類類別共設置9個2...
查看詳情
農村電商已成為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成為發展農村數字經濟的突破口、領頭羊,為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消費電子行業市場多大?消費電子行業現狀,消費電子行業前景如何?目前,傳統消費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
一季度經濟動態關乎全年經濟走勢。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近日在出席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時表示,中國經濟正在...
低碳技術行業發展前景如何?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干...
一、山茶油的概況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山茶屬山茶科油茶樹的種籽。山茶油的制作過程可分為:...
履帶式拖拉機行業市場投資情況如何?履帶式拖拉機行駛中應根據路面情況合理選擇擋位,并隨時用油門控制車速。禁止高速2...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