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經濟行業發展現狀
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新經濟行業市場規模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以數字經濟為例,2023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3.9萬億元,占GDP比重近五成,較2017年近乎翻倍。其中數字產業化規模達9.9萬億元,產業數字化規模達44萬億元,數字經濟的賦能作用日益凸顯。在人工智能領域,預計到2035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有望達1.73萬億元,全球占比將從目前的10%提升至30.6%。
主要領域市場表現亮眼
數字經濟: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加速滲透,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截至2023年底中國5G基站總數達337.7萬個,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超26億戶,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人工智能:企業加速布局,阿里巴巴計劃未來三年在云和AI基礎設施投資3800億元,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人形機器人、智能駕駛等新興領域成為投資熱點,特斯拉“擎天柱”即將小批量量產,上海智元機器人目標售價20萬元,推動成本下探。
低空經濟:政策加持下迎來發展契機,中辦國辦發文完善空域管理,國家發改委設立低空經濟發展司。低空+文旅、城市治理、物流、載人通行等場景積極探索,2025年有望成為應用落地關鍵年。
新能源產業:電動汽車和鋰電池領域進展顯著,充電設施和電池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智能化技術加速推進,新能源行業從智能駕駛到儲能、氫能的技術突破,迎來全面升級。
生物科技:老年健康、抗衰市場爆發式增長,生物科技企業在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滿足市場對高品質、多樣化產品的需求。
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發揮集聚效應,加速產業協同發展。中西部地區借助政策支持,完善基礎設施,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快速發展,與東部地區差距逐步縮小。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新經濟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
二、新經濟行業未來前景預測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將進一步融入各行各業。人工智能領域,預計到2025年新增資本支出約1800億元,來自上游數據中心和電網投資約2200億元,下游應用約1000億元,推動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新經濟與傳統經濟融合不斷加深,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智能制造、智慧農業等領域將實現更多創新和突破,促進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發展。例如,農業與物聯網、大數據結合實現精準農業,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
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迎來更大發展機遇。政府將加大支持力度,推動經濟向低碳、環保、可持續方向發展。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綠色發展成為新經濟行業的重要趨勢。新經濟行業將進一步加強全球化趨勢,跨國企業、跨境電商等成為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全球市場一體化,企業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以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
新經濟行業將呈現多元化競爭格局,企業需要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市場營銷等方面不斷創新。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低資質小規模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或兼并,頭部企業憑借品牌、資金、技術等優勢,行業集中度有所增加。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在政策支持下迎來發展契機。2024年底,中辦國辦發文完善空域管理,國家發改委設立低空經濟發展司。各地及企業積極探索低空+文旅、城市治理、物流、載人通行等場景,低空物流有望率先落地。
人形機器人被國家定義為極具潛力的顛覆性產品,眾多企業紛紛布局。工信部明確到2025年實現批量生產,特斯拉“擎天柱”即將小批量量產,上海智元機器人、杭州宇樹等企業推出不同價位產品,推動成本下探。
2025年新能源汽車競爭焦點轉向智駕,L2級及以上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攀升至66.6%。鴻蒙智行、小鵬、蔚來等眾多車企聚焦智駕市場,比亞迪成立先進技術研發中心,加速智能駕駛技術普及,成為全球汽車行業新的增長點。
AI領域經歷“百模大戰”后,基礎大模型呈現“去九存一”態勢。2025年大模型淘汰賽繼續,最終或僅留下三四個產品作為AI基礎設施,算力更強、迭代更快,使用進一步簡化,生態變大,支持多樣化需求。
結論
2025年及未來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綠色發展等趨勢將引領行業發展方向,政府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企業需要加強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新經濟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