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院的切入點是從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入手,由于處方外流,未來有望釋放千億元級市場空間。醫療行業熱點觀察:
一、互聯網醫院能否破解互聯網醫療的資本寒冬 
2015年下半年開始,互聯網醫療進入資本寒冬的論調不絕于耳,其經營范圍從在線問診、線下醫院、醫藥電商,甚至還兼顧了跨境醫療和醫美的生意,互聯網醫療企業一直在苦苦掙扎。2016年隨著醫療政策的逐步放開,以遠程問診為基礎的互聯網醫院開始頻繁出現于人們的視野,它突破了以往互聯網醫療的局限,有望打通醫療、醫藥、保險環節,商業模式似乎正變得逐漸清晰。
2011年,以春雨醫生為代表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進入人們的視野,此后是大批創業公司蜂擁而至。2011年1月至今,共有1134家互聯網醫療企業注冊,533家企業獲得總額超過33億美元的投資,每家企業平均融資623萬美元,互聯網醫療公司的估值一路飆升,2016年《互聯網周刊》發布未來獨角獸企業TOP150榜單,竟有7家互聯網醫療企業入榜,來勢之猛、發展之快,大有顛覆傳統醫療之勢。
此后,雖有大量資本繼續涌入,但由于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及疾病的復雜性,還有政策等因素限制,早期項目多集中在健康管理和在線咨詢服務。經過約2年的探索期,許多企業意識到,線上服務只能解決淺層次需求,更復雜的病例和特殊醫療需求仍需回歸實體醫院。于是一些單純開展線上服務的企業紛紛向線下延伸,如建立線下診所和醫療中心、將藥店升級藥診店、簽約家庭醫生、互聯網+體檢等,展開對醫療入口的爭奪戰,目前仍未探索出成熟的商業模式,整個行業陷入賺錢慢,賺錢難的困境。號稱互聯網醫療第一股的寧遠科技2013年至2015年連續三年虧損,2016年前6個月虧損超5000萬元。
熱潮過后投資者發現資金投入后無法變現,更看不清未來的盈利模式,投資市場逐漸趨于理性。據動脈網統計,截止到2016年第三季度,盡管投資金額繼續保持高增長,但投資次數較2015年下降了40%-50%。受其影響,互聯網醫療的創新創業視乎也進入了冰凍期,如何產生有效的贏利模式是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不斷尋求轉型的同時,企業也在思考如何在現有政策環境下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醫療服務,為政府、醫院、醫生、保險公司、患者以及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等相關利益者創造價值。
以東軟熙康、微醫集團為代表的企業勇于創新,針對某些慢性病和常見疾病率先開展網上診療服務,并探索出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新模式。隨著寧波云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的落地,一種醫療服務的新業態應運而生。這種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托的互聯網醫療模式一經誕生即受到廣泛認同并寄予厚望。其共同特點為:
互聯網醫院必須具備一個實體醫療機構,取得合法資質;
有一個強大的信息平臺支撐,實現智能分診、雙向轉診和遠程會診;
借助與實體醫院合作,真正參與到診療環節。
此外醫生可以在網上實現診斷、提供治療方案,進而擴展到藥品配送、醫保支付等,打造醫、藥、險閉環。隨著這種新模式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醫院參與其中并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點開展實踐。目前,全國互聯網醫院約40家。
互聯網醫院的切入點是從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入手,由于處方外流,未來有望釋放千億元級市場空間。當前的主要盈利模式為遠程會診、健康管理服務、第二診療意見、藥品和保險產品銷售、軟件技術服務、為實體醫院以及第三方醫學診斷機構(獨立醫學實驗室、獨立醫學影像中心等)提供導流/轉檢服務、廣告以及線下自建的實體機構提供的服務。隨著政策放開、遠程醫療的普及以及更多專家的介入,必將開辟更多的市場。
當然,互聯網醫院模式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政策環境支持、人們傳統就醫習慣的改變、醫生和各級醫院積極參與。在我國現行醫療體制下,互聯網醫院必須與政府及廣大的實體醫院合作,與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對接,開通網上醫保支付,實現各級醫院協同合作,共享優質醫療資源。
2017年國家將出臺互聯網醫院相關法律法規,建立互聯網醫院標準、規范及準入政策,互聯網醫院或有望成為一類新型醫療服務機構。屆時,互聯網醫院將更加規范、安全,其高效、便捷的優勢會受到更多人的青睞。
二、從魏則西事件透視民營醫療的發展困境 民營醫療的2016是在困境中度過的,百度血友病吧、莆田百度大戰、魏則西事件等風波不斷,民營醫院再次被推到了輿論浪尖。尤其是魏則西事件的背后揭露出莆田系的欺騙行為使民營醫療陷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信任危機,甚至社會資本辦醫、醫療市場化也成為批評的目標。盡管民營醫院存在許多問題,但莆田系不能代表所有民營醫院,也不能因此而動搖我國醫療服務市場化的目標。相信通過這場風波能掀起一場民營醫院改革浪潮。
今年5月,一則一名大學生因患滑膜肉瘤,受網絡誘導就診于部隊醫院外包給個人的科室,接受所謂有獨特效果的生物技術治療最終人才兩空的報道,引發了社會的強烈關注。然而,事件經網絡和媒體不斷發酵,一時間莆田系民營醫院成為眾矢之的,全國各地民營醫院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民營醫院概念股集體下挫,醫院的營業額直接下滑。直至國家相關部門成立調查組最終對涉事機構和責任人進行相應處罰才告一段落。
透過魏則西的事件,我們冷靜下來仔細思考,莆田系并不代表我國的民營醫療,民營醫院也不應該為此而背上黑鍋。
我國的民營醫院出現于上世紀80年代,多由私人診所逐漸擴展或民間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形成。進入21世紀我國醫療市場全面開放,民營醫院大量出現。特別是近幾年國家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密集出臺,促使民營醫院在過去兩年迎來了高速增長。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截至2015年底,我國民營醫院數量達到14518家,占醫院總數的52%。首次超過公立醫院,成為我國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補充了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的不足。
201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2.2億,有明確診斷的慢性病患者人數為2.6億,單純依靠公立醫院根本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2015年我國總診療人次數為76.9億,其中民營醫院承擔了12%的服務量,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