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馬上要到了,我的作品集《巧剪百雞》就要跟大家見面了。”今年79歲的秦石蛟是望城剪紙的傳承人,從小修習剪紙的他,以雞為主題的作品不下2000 幅。“雞與吉諧音,在中國人眼中是吉祥的象征。”坐在親手創辦的剪紙博物館里,秦石蛟將自己與剪紙的一世情緣娓娓道來。同時,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秦石蛟創辦了全國第一家私人剪紙博物館,以一人之力,收藏了近2萬件剪紙原作。
學藝:家族世代都會剪紙,向民間高手拜師
“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會剪紙,外祖父文正欽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剪紙和紙扎藝人。”秦石蛟如今依然珍藏著母親當年的剪紙作品,在三四歲時,比他大幾歲的姑姑就帶著他學剪紙。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教授工藝美術的賓彬老師告訴秦石蛟:“真正的高手和藝術都來自民間,要向民間美術多學習,汲取營養。”畢業、就業到退休,秦石蛟一直都沒有放下剪刀和彩紙。
年輕時有人告訴秦石蛟,說望城一個小山村里的鄒易氏“剪的花會開,剪的鳥飛得起”,他就提上一小袋米,到鄒易氏家拜師學藝。“在她家呆了一周,鄒易氏把她會的東西全都教給了我。民間剪紙有很多特殊符號,代表著不同含義,鄒易氏都給我講明白了。”秦石蛟回憶。
一邊剪,一邊學,一邊研究。秦石蛟書房中幾千冊書籍大多是關于剪紙理論的。除了學習外,他還發起了很多群眾剪紙文化活動。“最有影響力的是聯合全國十個有名的剪紙市縣(江蘇揚州、山東高密、廣東佛山等),舉行剪紙交流活動。”這次活動讓秦石蛟收藏了十地剪紙名家的作品,他將此視若珍寶,整整齊齊排在自己的書櫥里。
創新:首創多種剪紙技法,曾創作《千雞圖》
秦石蛟善剪風景、花卉、神話、民間故事,后來又迷上了剪雞。他在2000年曾經出過一本書《千雞圖》,里面囊括了1000只不同形態的“雞”。“雞諧音‘吉’,帶有‘吉祥’的寓意;雞的形態非常有特色和美感,尤其是公雞,雄赳赳的,一直是民間剪紙藝術家青睞的題材。”秦石蛟邊說邊給記者展示了他《巧剪百雞》里的部分剪紙:公雞母雞秀恩愛,雛雞滿地跑,打盹、搶食、孵蛋、追逐、爭斗的雞,千姿百態,活靈活現。
“之前住鄉下時老伴就養雞,我喂食、觀察、引逗,我對它們的形態、習性和動作已經了如指掌,所以剪起來就成竹在胸。”秦石蛟認為藝術之所以生動,是因為來源于生活里真實的觀察和體驗。
當談起自己在剪紙技法方面的創新時,秦石蛟的眼睛里閃閃發亮。“我這人擅長逆向思維,先后創造了‘搖剪法’‘交織套色法’‘綜合折剪法’和適合現場表演的‘疊剪交錯套色法’,這些都是我看過了很多優秀作品后首創的。”秦石蛟展示自己創作的“公雞”,羽毛鮮亮富有層次感,感覺隨時能從紙上跳下來。
傳承:與晚報結緣數十年,創辦剪紙博物館
“我見證了《長沙晚報》的創刊號和第10000期,經常在晚報上發表作品,我是《長沙晚報》的忠實讀者。”秦石蛟告訴記者,他與晚報的情緣跟剪紙一樣,伴他走過了幾十年歲月。
望城區淑一村的秀才坡有一處剪紙屋,曾是秦石蛟的母親文震坤生活過和從事剪紙創作的地方。如今,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淑一村每到周末和假期,游人如織,很多城里來的剪紙愛好者到剪紙屋來學習傳統的望城剪紙。
如今,望城剪紙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秦石蛟的孫女秦求早已小有成就。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秦石蛟創辦了全國第一家私人剪紙博物館,以一人之力,收藏了近2萬件剪紙原作。如今,他沒事就去秀才坡剪紙屋和女兒的工作室看看,跟剪紙學員和孩子們交流,“現在看到越來越多人來這學剪紙,我很開心。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學習剪紙,把它一直傳承下去。”秦石蛟說。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過氧化二異丙苯又稱硫化劑DCP、過氧化二枯茗。白色結晶2
藥品消費不同于一般消費品,是剛性需求,大多屬于發病后
網絡優化是指通過各種硬件或軟件技術使網絡性能達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