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銀保監會公布2022年度保險業償付能力監管工作情況,通報指出,保險業償付能力指標維持在合理區間,風險總體可控。
保險償付能力充足率196%!銀保監會:風險總體可控
5月4日,銀保監會公布2022年度保險業償付能力監管工作情況,通報指出,保險業償付能力指標維持在合理區間,風險總體可控。
銀保監會在2023年工作會議上指出,今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是統籌推進保險公司回歸本源和風險處置。堅決整治惡性競爭亂象,研究出臺保險公司監管評級和分類監管制度。
通報指出,2022年末,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6%,遠高于100%的達標線。其中,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8%、186%、300%。
對償付能力不達標和出現償付能力風險苗頭的公司,銀保監會通過采取監管約談、風險提示、現場督導等多種方式,督促公司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償付能力。數據顯示,2022年,銀保監會全系統就償付能力相關風險對保險公司進行監管談話128家次,發送監管風險提示函65家次,下發監管意見書22家次,采取行政監管措施5家次,要求11家次保險公司提交預防償付能力充足率惡化或完善風險管理計劃。
通報顯示,過去一年,銀保監會推動補齊制度短板,支持保險公司補充資本。制度層面,發布了《銀行保險機構關聯交易管理辦法》《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規定》和《人身保險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規范保險公司關聯交易行為,加強保險資金投資非標資產的風險排查,防范資金運用風險等。
同時,銀保監會還支持保險公司通過適當途徑補充資本金。2022年,保險行業通過市場化方式補充資本540.47億元,其中20家保險公司股東增資412.67億元,10家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127.80億元。
2022年,銀保監會穩妥有序推進高風險機構風險處置工作,其中,“明天系”保險機構接管工作如期完成。對高風險機構實行貼身監管,防范流動性、涉眾事件等風險隱患。此外,銀保監會還創新處置模式,建立風險處置專項工作機制,成立專班或專責組推動高風險機構風險化解,推動地方政府落實屬地責任,制定風險處置方案。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保險行業競爭格局及“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研究報告》統計分析顯示:
保險行業是指利用通過合約形式集中起來的資金,用以補償被保者的經濟利益業務的行業。隨著監管的嚴格,保單擬定利率的逐步放開,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保險業的發展潛力還是巨大的。
保險的主要功能是風險管理和損失補償,兩者都離不開優質高效的服務,服務是保險業的立業之本和生存之基。
新年伊始,各大保險公司紛紛開啟了招募大戰,豐厚的薪酬、專業的培訓、迅速的晉升渠道成了諸多求職者關注的熱點。然而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保險代理人流失人數竟高達數百萬。
2021年,保險行業,尤其是壽險行業進入了行業性的深度調整期,大型壽險公司新業務價值增長承壓,代理人隊伍大幅度縮減。“保險業半年離職近百萬人”的話題曾登上微博熱搜,作為保險行業銷售主力軍的保險代理人正在上演大范圍的“離職潮”,數據顯示,2021年,保險代理人離職數量超百萬人。
受疫情影響,保險行業正經歷一次“洗牌”,保險公司愈加體會到保險消費的不足,愈加認識到保險轉型的必要,行業需要進一步深化貫徹“保險姓保”理念,完善壽險、健康險、意外險等保障類產品體系。
在主力消費群體逐步年輕化、疫情影響線下銷售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保險線上化進程加速。水滴、 慧擇、螞蟻保險等線上經紀平臺憑借自身的客戶資源或線上大規模的營銷投放,保費迅速擴張,遠超傳統險企。
健康生態是疾病保險的延伸。保險只解決疾病支付端問題,健康生態服務解決的是客戶在就醫、治療環節的困難。通過小病線上 問診,大病全流程服務,提高保險用戶黏性及品牌信任度。
近日,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在2022中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介紹,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行業總資產接近27萬億元,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目前整個保險業償付能力充足,運行穩健,風險完全可控。
據介紹,我國保險密度為每人3179元,是北美地區的6%,歐盟的16%。保險深度為3.9%,是北美地區的1/3.歐盟的1/2.市場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近年來銀保監會不斷加強制度建設,構建多層次立體化互聯網保險監管制度體系,促進互聯網保險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2021年,《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正式實施,一系列配套規范性文件相繼出臺,進一步規范互聯網保險業務發展和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互聯網保險由粗放式增長逐步向規范可持續發展階段轉變。在此背景下,各財產保險公司堅決貫徹落實有關監管政策,迅速調整互聯網財產保險發展模式,依托科技賦能,持續發揮普惠本色,在引領傳統財產險行業創新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多元化保障需求、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根據保險業協會統計,2021年,互聯網財產保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862億元,同比增長8%,較財產險行業整體保費增速高出7個百分點。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滲透率[ 指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保費與產險公司全渠道業務保費的比值。]由2020年的5.9%上升至6.3%。
2022 年以來的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保險板塊持續調整。從業務層面來看,疫情激活保障需求,但多維保障體系下健康險增長動能有所分散;此外由于居民收入不穩定性增加,儲蓄險增長受抑制。但監管不斷出臺政策呵護行業發展,助推其步入高質量轉型軌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五年來,經過各方的努力,鄉村振興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這其中,也有著保險行業的身影。伴隨低碳環保理念的推廣深入,保險行業也在助力綠色金融與低碳生活方面有所作為。
銀保監會的最新統計顯示,2022年前11個月,保險業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37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24.8萬億元,較2022年初增長6.8%;全年保險業賠付達1.5萬億元,服務經濟社會質效提升。這表明隨著中國保險市場規模不斷壯大,保險作為經濟發展的“減震器”“穩定器”和社會民生的“安全傘”作用愈加凸顯。
保障民生是保險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穩就業就要穩住市場主體。而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重要場所,保險業持續加大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充分發揮了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微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保障和促進作用。2022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賠付金額較年初增長11.26%。保險業穩企紓困等一系列政策實施取得明顯成效,為穩住就業基本盤作出積極貢獻。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養老問題將越來越受社會關注。作為養老保障三支柱體系中亟待加強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截至目前,具有養老功能的商業保險責任準備金超過5萬億元。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穩步發展,商業養老金、個人養老金以及養老理財等業務試點范圍不斷擴大。在豐富養老保險產品供給的同時,養老保險市場主體也在擴容,未來或將有更多市場主體參與養老保險市場。
在看到保險業發展為民生事業托底保障功能不斷增強的同時,也需正視其中的不足和短板。與民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相比,我國保險業既存在總量不足的問題,也存在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從總量上來看,我國保險市場發展與世界相比差距較大,保險業占金融業比重、人均保費等關鍵指標處于較低水平;從結構上來看,區域、產品等結構失衡問題較為突出。此外,保險行業行為不規范、失信現象普遍,也成為制約保險業發展的重要障礙。
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服務和保障民生。一方面,堅持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提高誠信水平,在不斷擴大保險覆蓋率的同時,注重提高保險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堅持效率與公平并重原則,持續推動保險業結構優化,采取多種方式補齊發展短板,平衡好普惠性、盈利性和風險控制的關系。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保險業作為民生“安全傘”的積極功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未來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在哪?欲了解更多關于行業具體詳情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23-2028年保險行業競爭格局及“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保險行業競爭格局及“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十四五”規劃時處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具有繼往開來的里程碑意義。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在這個變局中,世界經濟中...
查看詳情
42家上市銀行一季度貸款同比多增39%隨著A股上市銀行一季報披露完畢,其服務實體經濟的數據陸續出爐。據了解,今年一A...
瑞幸和星巴克又開始加速開店由于疫情對咖啡消費場景造成一定影響,在此前連鎖咖啡行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隨著新...
2023年我國電影五一檔票房達15.19億國家電影局4日發布數據,2023年4月29日至5月3日,我國電影五一檔票房達15.19億元,...
一、鐵皮石斛行業概況鐵皮石斛(學名: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莖直立,圓柱形,長9-35厘米,粗2...
隨著全球電子化進程的開展,我國半導體產業下游發展興旺,手機、電腦等產品的出貨量長期穩居世界第一,消費電子、電動...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是中國獨創的美食之一,也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火...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