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8月1日召開2023年下半年工作會議。會議要求,下半年,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系統要深刻領會中央關于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切實抓好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加強逆周期調節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8月1日召開2023年下半年工作會議。
會議要求,下半年,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系統要深刻領會中央關于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切實抓好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加強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繼續精準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持續改善和穩定市場預期,為實體經濟穩定增長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發揮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發展,著力增強新增長動能。
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居民信貸利率穩中有降。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切實優化民營企業融資環境。
加強和改善外匯政策供給,維護外匯市場穩健運行。密切關注跨境資金波動情況,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和預期引導,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推動銀行健全匯率風險管理服務長效機制,加強對重點主體匯率避險支持。深入推進貿易外匯便利化等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管理框架。
完善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資金管理。維護外匯市場健康秩序,高壓打擊地下錢莊、跨境賭博等違法違規活動。完善中國特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
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落實好“金融16條”,延長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實施期限,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加大對住房租賃、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等金融支持力度。
因城施策精準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繼續引導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指導商業銀行依法有序調整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利率。
切實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統籌協調金融支持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工作。進一步完善金融風險監測、評估與防控體系,繼續推動重點地區和機構風險處置,強化風險早期糾正,豐富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的工具和手段,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深化金融國際合作和金融業高水平開放。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推進全球宏觀政策協調。主動推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穩步擴大金融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簡化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市場程序,豐富可投資資產種類。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增持人民幣資產,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和管理水平。統籌推進重點立法修法項目。深化統計分析大數據應用試點工作。深入開展涉賭涉詐“資金鏈”治理。
持續推動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穩步建設國庫信息化項目。全面強化征信監管和反洗錢工作。進一步提升金融研究和參事建言獻策質效。
實體經濟行業市場前景怎樣?當我國經濟增長仍存在下行壓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風險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全球金融市場也出現較大波動,需要更加靈活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為此,央行決定,自2015年8月26日起,實施降息及“普降+定向”降準的“雙降”組合措施。
至此,2014年11月以來,央行已累計進行4次降息、降準。此時降準降息,主要是為了進一步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根據銀行體系流動性變化,適當提供長期流動性,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發展實體經濟是一國立身之本,財富之源,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是構建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
實體經濟的受眾對象是社會大眾,提供的所有產品、服務等內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虛擬經濟則是以金融為主體,提供服務的對象是實體經濟,是以實體經濟未來可能產生的收益,作為虛擬經濟的收入來源和目標。他強調,“如果實體經濟不好,虛擬經濟一定會產生問題”。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實體經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實體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總體上看發展方式較為粗放。
制造業大而不強,基礎設施綜合協同性有待提升,服務業需提質增效,經營主體的競爭力、抗風險能力有待增強,部分領域依然存在“脫實向虛”的苗頭。
在此背景下,明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做好相應的戰略部署與政策調整,十分緊要。
中國依靠勞動力優勢融入全球制造業分工網絡,目前已躍居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兩個挑戰,一是自2011年起制造業比重為32.06%持續下降至2020年的26.18%,2021年重新實現正增長至27.4%。
當我國制造業占比在2011年到達高點并開始下降時,中國人均GDP僅為4972美元。與一些發達經濟體的情況相比,我國似乎出現過早“去工業化”的現象。其次,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發展質量尚待持續提高。
上半年,銀行保險主要業務保持穩步增長。上半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406.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保險公司總資產29.2萬億元,同比增長9.6%。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6.8萬億元,同比增長9.7%。
主要風險監管指標處于合理區間。初步統計,上半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021億元。不良貸款率1.68%,同比下降0.08個百分點。
風險抵御能力整體充足。初步統計,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3萬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4.5個百分點。
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增加4561億元。撥備覆蓋率為206.1%,持續保持較高水平。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4.66%。目前,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90.3%,保持在合理區間。
從信貸投放來看,上述負責人介紹,上半年,人民幣貸款新增15.7萬億元,同比多增2.02萬億元。
呈現貸款投放結構進一步優化、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企業貸款成本進一步下降、貸款覆蓋面持續擴大的特點。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實體經濟發展必須將創新作為應對挑戰的必要準備,作為滿足需求、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作為提升質量、效率和生產力以及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的務實抓手,使創新成為“中國制造”轉向“中國質造、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關鍵舉措,著力培育和壯大新興動力。
其中,個人住房貸款投放力度加大,92%用于支持購買首套房,合理滿足剛需群體信貸需求。住房租賃貸款同比增長90.2%。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持續增長。
在支持補齊第三支柱養老短板方面,上半年末,養老理財產品同比增長75.1%,個人養老金理財快速增長,特定養老儲蓄存款達到377億元。
金融監管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上半年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不斷提升小微企業、“三農”、低收入群體等重點領域服務效能,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據介紹,截至6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27.37萬億元,有貸款余額客戶數達4115.12萬戶,兩項指標過去五年平均增速已超25%。
針對小微企業缺乏抵押擔保、貸款期限與生產經營周期不匹配等問題,監管部門鼓勵銀行開發信用貸、續貸、中長期貸款產品。截至6月末,小微企業信用貸、續貸、中長期貸款同比分別增長37.93%、30.64%、24.45%。
實施糧食安全戰略是黨中央一項重大決策部署。
該負責人介紹,金融監管總局錨定糧食生產、收儲、流通、加工等重要環節,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關鍵,指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強金融精準供給,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金融支撐。
包括主動對接糧食主產區金融需求,全力保障糧食全產業鏈信貸投放,不斷加大農業保險保障力度等。
促進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既是立足當下發展的“剛需”,也是著眼長遠、謀劃未來的大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并就推動實體經濟尤其是作為其命脈的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作出戰略部署。
為此,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適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涉農貸款保持較快增長,截至6月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54.64萬億元,同比增長16.0%。“三農”重點領域服務力度不斷增強,截至6月末,全國糧食重點領域貸款余額3.5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7.78%。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不論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中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穩住了實體經濟,就穩住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盤,就有底氣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堅持不懈振興實體經濟,堅定不移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顯著增強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我們就一定能推動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未來幾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縱深推進的時期,也是國際競爭更為激烈的時期。
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
我們要構建的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要實現的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必須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不斷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站穩腳跟,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中研普華利用多種獨創的信息處理技術,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戶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
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國實體經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2-2027年中國實體經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實體經濟,指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
查看詳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類擁有的最普遍且歷史悠久的兩種材料——水泥和炭黑,可能是構成一種新的、低成...
直播帶貨作為網絡零售市場的新趨勢,既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來實現規范和發展。網絡直播帶貨,就是...
寵物經濟發展十分迅猛。根據《2023年中國寵物內容價值研究白皮書》,國內寵物消費市場規模快速增長,2022年市場規模約...
干細胞醫療行業發展如何?簡單來講,干細胞是一類具有無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能夠產生至少一種類型的、S...
8月2日,據人民銀行披露,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一...
《健康中國2030 》戰略強調,全方位積極推進人口健康領域的國際合作,以雙邊合作機制為基礎,創新合作模式,實施中國...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