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江蘇省作為中國東部經濟大省和制造業強省,憑借其雄厚的產業基礎、完善的創新體系和前瞻性的政策布局,在新能源領域已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
一、政策環境與戰略定位
1.1 國家與地方政策疊加效應
江蘇省新能源產業發展深度契合國家“雙碳”戰略及能源革命要求。國家層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達20%,而江蘇省已提前布局,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04.7萬輛,占全國10.9%,2025年目標產量突破50萬輛。地方層面,《江蘇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構建“一核三帶多節點”空間布局,以蘇州、無錫為核心打造光伏智能制造高地,鹽城、南通建設世界級風電基地,南京、常州培育氫能及儲能集群。此外,《關于支持常州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支持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目標2025年產值超萬億元,形成龍頭牽引、配套支撐的產業生態。
1.2 政策工具與實施路徑
江蘇省通過多維政策工具推動新能源發展:一是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對新能源企業研發投入給予加計扣除,對關鍵設備進口實施免稅;二是土地支持,優先保障重大項目用地,推行“標準地+承諾制”改革;三是金融創新,設立省級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支持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四是標準引領,制定《江蘇省(近)零碳產業園建設指南》,推動園區能效標桿化、能源零碳化。
二、產業基礎與競爭優勢
2.1 產業鏈完整性與集群效應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江蘇省新能源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分析,江蘇省新能源產業鏈完整度達95%,形成“5+1”產業體系:光伏領域集聚天合光能、阿特斯等全球龍頭,硅片、電池片產能連續十年全國第一;動力電池領域,常州集聚寧德時代、中創新航等企業,動力電池銷量占全國1/5;氫能領域,常州“氫灣”基地集聚企業50余家,氫燃料電池電堆成本較2020年下降60%。區域協同方面,蘇南(蘇州、無錫)聚焦技術創新,蘇中(南通、鹽城)發展海上風電,蘇北(徐州、宿遷)布局光伏組件,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
2.2 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
江蘇省新能源領域研發能力位居全國前列,截至2024年8月,累計專利申請量突破1.5萬件,居全國第二。關鍵技術突破包括:光伏領域,N型TOPCon電池量產效率突破26%,天合光能210mm大尺寸組件全球市占率領先;動力電池領域,江蘇時代量產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達200Wh/kg,成本較2020年下降40%;氫能領域,國富氫能實現加氫站核心設備國產化,加氫成本降低30%。產學研合作深化,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等平臺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如龍城實驗室圍繞新能源裝備創建國家級創新中心。
三、市場需求與增長空間
3.1 國內市場需求潛力
江蘇省新能源產品內需強勁,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達52.5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光伏組件產量占全國15%,出口量同比增長30%;動力電池裝機量占全國22%,支撐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工業領域,蘇州工業園區“光伏+儲能+充電樁”一體化項目年發電量超1億千瓦時,減少碳排放8萬噸;交通領域,南京公交集團采購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續航里程達600公里,運營成本較柴油車降低40%。
3.2 國際市場拓展機遇
江蘇省新能源企業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常州動力電池企業進入全球裝機量前十,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江蘇省支持企業創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鼓勵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出口。國際合作深化,中以常州創新園推動碳纖維及清潔能源材料技術聯合研發,光伏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成為全球技術策源地。
四、技術趨勢與產業方向
4.1 光伏產業:高效化與智能化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江蘇省新能源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分析,江蘇省光伏產業向N型電池、鈣鈦礦疊層等高效技術迭代,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企業量產TOPCon組件效率超25.5%。智能制造升級,天合光能常州基地實現全流程自動化,人均產出提升3倍,單位能耗下降20%。應用場景拓展,“光伏+建筑”“光伏+農業”模式普及,如南通海安110千伏漁光互補項目年發電量9388萬千瓦時。
4.2 風電產業:海上風電與低風速技術
江蘇省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預計2025年突破2000萬千瓦,鹽城、南通沿海基地加速建設。大兆瓦機組成為主流,陸上風電單機容量普遍達5兆瓦以上,海上風電向15兆瓦級邁進。低風速技術突破,分散式風電在工業園區、交通基礎設施場景應用,如老舊油氣田改造項目。
4.3 儲能產業:多元化與規模化
江蘇省儲能產業進入爆發期,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技術商業化加速。政策要求2026年起新建新能源項目儲能配置比例提升至20%以上,推動35個百萬千瓦級儲能電站建設。企業布局加速,中創新航開發高功率密度電池,國軒高科布局固態電池產線。
4.4 氫能產業:全鏈條與生態化
江蘇省氫能產業聚焦“制-儲-輸-用”全鏈條,常州“氫灣”基地實現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核心材料國產化,氫燃料電池電堆成本降至2000元/kW以下。應用場景拓展,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物流車示范運營,如常州開通全省首條氫燃料電池公交線,單車日運營里程超300公里。
五、挑戰與應對策略
5.1 主要風險因素
一是技術迭代風險,如光伏異質結技術對PERC電池的替代可能引發產能淘汰;二是電網消納風險,新能源裝機占比提升導致棄風棄光率上升;三是國際貿易風險,歐盟碳邊境稅等政策可能影響光伏組件出口。
5.2 應對策略
一是技術多元化布局,企業同步推進TOPCon、HJT、鈣鈦礦等技術路線,降低單一技術依賴;二是儲能配套與智能電網建設,規劃期內建成35個百萬千瓦級儲能電站,推廣虛擬電廠、需求側響應模式;三是市場多元化拓展,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建立海外倉儲物流體系。
六、結論與展望
江蘇省新能源行業在“十五五”期間將延續高速增長態勢,預計2030年產業規模突破1.5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2%。光伏、風電、儲能、氫能四大領域將形成協同創新網絡,推動江蘇省成為全球新能源技術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高地。然而,行業需警惕技術迭代、電網消納、國際貿易等風險,通過多元化布局、智能化升級、全球化拓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江蘇省新能源行業有望為全國能源轉型提供“江蘇方案”,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
欲了解更多關于新能源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江蘇省新能源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