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重慶市培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工作方案(2025—2027年)》。其中提出,到2027年,重慶市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體系基本健全,產業生態持續優化,初步建成西部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基地。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網絡區縣覆蓋率達90%;培育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的回收利用企業,打造集聚發展的回收利用產業基地2個以上。
動力電池回收是指對廢舊或達到使用壽命的動力電池進行收集、檢測、分類、儲存、運輸、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一系列活動。這些動力電池通常來自于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電動工具以及儲能系統等領域。回收過程旨在減少環境污染,同時回收有價值的金屬資源(如鋰、鈷、鎳等)和其他材料,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是指對廢舊動力電池進行收集、分類、儲存、運輸、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一系列活動。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動力電池作為其核心動力源,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然而,動力電池的大量使用也帶來了退役電池的處理問題。因此,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興起與發展,對于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保障環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轉型加速,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動力電池產業經歷了爆發式增長。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30.7萬輛,占當月整體汽車銷量的48.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銷量為103萬輛,乘用車國內銷量為188.4萬輛,前者占后者的比例已經達到54.7%。據乘聯分會,2025年1-6月,中國動力和其它電池累計產量為697.3GWh,累計同比增長60.4%。1-6月,中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9.6GWh, 累計同比增長47.3%。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快速提升帶動了動力電池裝機量的持續攀升,而動力電池的壽命周期特性決定了其退役潮的必然到來。
動力電池中含有鋰、鈷、鎳等戰略資源,若處理不當將引發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若科學回收則能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降低對原生礦產的依賴。在此背景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中國自2018年起將其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政策引導構建覆蓋全國的回收網絡,并逐步形成“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雙軌發展路徑。行業的發展不僅關乎環境保護與資源安全,更承載著推動循環經濟、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歷史使命。
政策環境方面,國家通過頂層設計明確行業發展方向。從《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到《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強化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要求車企、電池企業參與回收體系建設。技術標準層面,梯次利用產品認證規范、拆解工藝規范等文件的出臺為行業規范化鋪平道路。
市場驅動因素中,資源戰略價值凸顯是關鍵。隨著鋰、鈷等金屬價格波動,再生利用的經濟性優勢逐漸顯現。同時,儲能市場的擴容為梯次利用提供了廣闊空間,退役電池在低速電動車、基站備電等場景的應用驗證了其商業可行性。產業鏈協同方面,整車廠、電池廠與第三方回收企業通過合資、定向回收等模式深化合作,試圖破解渠道分散難題。
行業挑戰則集中在技術瓶頸與商業模式創新。磷酸鐵鋰電池因金屬含量低,再生利用經濟性弱于三元電池;拆解環節的自動化水平不足導致成本高企。此外,上下游利益分配機制尚未成熟,部分中小企業仍依賴非正規渠道,制約行業集中度提升。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正經歷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關鍵轉型。前期政策紅利催生了規模化回收網絡的初步構建,但行業仍面臨技術、模式、監管的多重考驗。隨著首批動力電池退役高峰的臨近,市場對高效回收技術與可持續商業模式的需求愈發迫切。這一階段既是行業矛盾的集中暴露期,也是龍頭企業確立競爭優勢、推動產業鏈整合的窗口期。未來,技術突破將重塑成本結構,政策細化將加速劣質產能出清,而全球化競爭的壓力則倒逼中國企業構建更完善的回收體系。行業能否跨越從“量變”到“質變”的分水嶺,取決于技術創新、資本投入與生態協同的深度融合。
技術突破將成為行業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引擎。智能拆解裝備的普及有望提升自動化率,降低人工成本;生物冶金、干法回收等新技術或將破解磷酸鐵鋰電池回收的經濟性難題。材料創新方面,電池設計標準化趨勢將簡化拆解流程,而電池化學成分的優化(如低鈷高鎳體系)可能改變資源回收的價值分布。
商業模式創新將圍繞產業鏈閉環展開。車企通過“以租代售”綁定電池所有權,為后續回收提供穩定渠道;電池銀行、共享儲能等新興業態將激活梯次利用市場。數字化技術的滲透亦不可忽視,溯源平臺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可實現電池全生命周期監管,提升資源流轉效率。
全球化布局成為必然選擇。中國企業在回收產能和技術專利方面已具優勢,但歐美通過《電池法規》等政策強化本土供應鏈,倒逼中國企業加快海外建廠步伐。同時,國際巨頭對鎳、鈷資源的控制可能影響全球回收市場格局,國內企業需通過技術輸出或戰略合作提升話語權。
中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正處于規模化發展與提質增效并行的關鍵階段。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最后一公里”,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全產業鏈的可持續競爭力。盡管當前仍存在技術經濟性不足、渠道分散等痛點,但政策體系的完善、技術路線的成熟以及市場機制的深化,正在為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未來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技術驅動下的成本下降與效率提升,推動再生利用與梯次利用均衡發展;二是產業鏈縱向整合加速,形成“生產-消費-回收”閉環生態;三是全球化競爭加劇,中國企業需在標準制定、資源掌控等方面搶占先機。
實現高質量發展,需多方協同發力:政策層面需加強監管與激勵并重,技術層面需突破關鍵工藝瓶頸,企業層面需探索可持續商業模式。唯有如此,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才能真正肩負起資源循環與環境保護的雙重使命,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堅實支撐。
想要了解更多動力電池回收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