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國新房和二手房交易總量同比增長
2025年上半年,全國新房和二手房交易總量同比正增長,表明房地產市場總體運行穩定。上半年,部分一線、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交易較為活躍,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保持增長。廣東、浙江兩省多措并舉激活住房消費潛力,上半年兩省新建商品房網簽交易面積實現同比增長,二手房交易保持活躍,主要城市商品住宅庫存消化周期回歸到合理區間,有力有效穩定了市場預期。深圳市上半年二手房市場月均成交量超過5000套,整體保持較好運行狀態;廣州市二手住宅網簽套數和面積同比分別增長12.98%和13.31%。部分重點二線城市如杭州、合肥、長沙、成都等新房價格環比走勢持續向好,房價連續環比上漲。
中國房地產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長期承載著推動經濟增長、改善民生居住條件的雙重使命。過去二十年,伴隨城鎮化進程加速與人口紅利釋放,行業經歷了高速擴張期,開發模式以“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為特征,市場規模迅速膨脹。然而,隨著經濟結構轉型與人口結構變化,供需關系發生根本性逆轉。政策層面持續強調“房住不炒”,推動行業從增量開發轉向存量運營,從規模競爭轉向品質與服務競爭。疊加全球經濟波動與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階段,亟需通過模式創新與價值鏈重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政策調控:從抑制過熱到精準托底
近年來,行業政策導向由嚴控投機轉向“穩市場、防風險、促轉型”。限購限貸政策的區域性松綁、房貸利率動態下調、保障性住房供給擴容等舉措,旨在修復市場信心。地方政府通過優化土地出讓規則、推行“白名單”項目融資支持,引導資源向優質企業傾斜。政策重心逐步從短期刺激轉向長效機制建設,如不動產統一登記、數字化網簽備案等,為市場透明化與規范化奠定基礎。
(二)市場分化:結構性機遇與風險并存
當前市場呈現“核心城市企穩、低能級城市承壓”的二元格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活力強的區域,因產業集聚效應和持續人口流入,住宅需求保持韌性,房價溫和回升;部分城市通過產業升級與人才政策激活改善性需求。反觀三四線城市,受制于人口外流與庫存壓力,市場復蘇滯后,部分區域房價持續陰跌。這種分化要求企業精準布局,避免同質化競爭。
(三)企業轉型:輕資產化與服務價值鏈延伸
房企正從“開發商”向“綜合服務商”角色轉變:
開發模式革新:減少土地囤積,轉向代建、小股操盤等低杠桿模式;
運營能力提升:物業管理、長租公寓、商業運營成為新盈利點,服務收入占比逐步提高;
風險出清與整合:行業并購重組加速,資金穩健的國企與優質民企通過整合資源提升市占率,尾部企業逐步出清。
(四)產品進化:綠色化與智能化驅動升級
市場需求從“有房住”轉向“住好房”,推動產品形態迭代:
綠色建筑:節能環保材料、低碳技術應用成為標配,響應國家“雙碳”目標;
智慧社區:物聯網、人工智能賦能安防、能源管理及生活服務,提升居住體驗;
適老化改造:應對老齡化社會,無障礙設計、健康監測等適老功能需求激增。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深度分析與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分析:
行業當前的止跌回穩僅是階段性修復,深層矛盾仍待破解。一方面,部分房企債務風險尚未完全化解,融資環境改善需與經營效率提升同步;另一方面,消費者預期轉向謹慎,從“追漲”轉為理性決策,延長市場復蘇周期。未來破局需依賴三重動力:政策端持續優化調控精度,避免“一刀切”;企業端加快資產盤活與商業模式創新,從開發紅利轉向運營紅利;產品端以技術賦能挖掘存量價值,通過差異化服務構建競爭壁壘。
中國房地產行業正經歷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的深刻蛻變。短期看,市場仍處于底部盤整期,政策托底與風險出清將延續,核心城市與優質資產率先復蘇;中長期看,行業增長邏輯已根本性重構:規模擴張讓位于質量提升,金融屬性弱化而居住屬性強化,單一開發競爭升級為全周期服務能力比拼。
未來成功的企業需具備三項核心能力:
政策響應力:精準把握區域政策差異,動態調整布局;
資產運營力:通過數字化、綠色化提升存量資產效率;
需求洞察力:圍繞人口結構變化(如老齡化、小型化家庭)創新產品。
行業最終將形成“保障房與商品房雙軌并行、開發與運營協同發展”的新生態。這一過程中,堅守品質底線、擁抱技術變革、深耕服務價值的企業,將在新一輪周期中贏得可持續發展空間。
想要了解更多房地產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深度分析與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