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發展利好、改革紅利,實體經濟企業的感受最為直接。
“實體經濟是本,不能本末倒置”
金融業占GDP比例快速提高,“開廠不如炒房”的狀況大量出現,經濟存在“脫實向虛”隱憂。
強調發展實體經濟不是排斥虛擬經濟。企業家紛紛表示,振興實業,必須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讓虛擬經濟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
把握住實體經濟的基礎性地位,防止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過度擴張——
多位企業家談到,近幾年來銀行業盈利狀況顯著優于實體企業,實體經濟中的制造業企業很多處于虧損狀態,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既會影響實體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也有可能導致信貸資產風險增大。
“金融業的回報大大高于實體企業,傳統制造業被金融資本抽血,工程技術人員的收入和地位相對下降。振興實體經濟,必須改變這一狀況。”湖北科邁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初哲說。
莊丹表示,實體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但是,近兩三年來,金融業占GDP比例快速提高,制造業比重卻在下滑,經濟存在“脫實向虛”隱憂。“實體經濟是本,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倒影’,不能本末倒置。”
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
莊丹認為,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強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根本途徑。同時也需要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讓老百姓有更多穩定的投資渠道,并引導這些資金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一些制造業企業把目光轉向產融結合。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介紹,“單純依靠制造業,集團的發展負擔會特別重。我們今年取得了金融租賃牌照,專門用于服務協鑫旗下的三大光伏上市公司。從實際效果看,產融結合的戰略對實體產業起到了有力支撐。”宗慶后建議,“銀行可以與優質企業共同籌辦風險投資基金,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這將有利于我國制造業彎道超車。”
2016年,險資頻繁舉牌,給扎扎實實做實業的企業不小沖擊。多位企業家表示,保險業助推中國制造,要做善意的財務投資者,不做敵意的收購控制者。當然,實業企業也要堅持創新驅動,擴大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加快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朱共山認為,要鼓勵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但不應過度金融化。“借杠桿控股上市公司,進而淡化主業去搞資本運作的行為,應當堅決制止。最近,有關部門對這種現象嚴格監管,是對做實業者的支持。”
房地產屬于實體經濟,但在加杠桿的情況下,使行業發展“變了味兒”。采訪中,多家企業反映,他們仍看好實業、堅守實業,但身邊的確大量存在“開廠不如炒房”的狀況。有企業家感慨,開一間廠子,要向政府討審批,向銀行討貸款,再向采購商討回款,處處為難。炒房子,誰的臉色也不用看,還來錢快。萬科總裁郁亮坦言,房地產業需要健康穩定的發展。房地產業每年有10萬億元左右的銷售額,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很長。“不能因為房價的暴漲形成資產泡沫,從而積累金融風險。”
“期盼政策再加把火”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做強實體經濟的關鍵
機遇與挑戰并存是不少企業家對今年市場的判斷。“政策再加把火,讓實業旺起來”,受訪的企業家紛紛這樣表示。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家們普遍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做強實體經濟的關鍵。朱共山建議,進一步簡政放權和清理規范中介服務,為企業經營創業活動“松綁減負”;同時也要“補短板”,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營造更有吸引力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培育提升我國經濟競爭新優勢。
——避免“脫實向虛”,把資金留在實業。企業家普遍認為,調節調整銀行業與實體企業之間的利潤分配已經是當務之急。銀行需克服過度依靠資產擴張來獲取利潤的路徑依賴,轉而通過向客戶提供高效、優質、高附加值的服務來要效益、要利潤。“要通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在資本市場形成有效競爭,有針對性地解決制造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曹慧泉說。
——轉型升級,產業政策要科學。李華剛認為,借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將一些落后的、靠低價取勝的家電企業淘汰,有利于中國家電業轉型升級。“不要像過去搞家電下鄉那樣出臺政策扶持,這么做往往會使落后產能死灰復燃,造成新一輪的去產能壓力。”錢剛建議,國家出臺的產業政策應明確向高質量、高技術的產品傾斜,促進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對高端、可替代進口的產品制定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或獎勵補貼,推動企業轉型。”
——工匠精神,社會要加快培育。“中國制造業缺乏工匠,更缺乏工匠精神,這是制造業遇到的重大瓶頸之一。”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說。他認為,實體經濟的基石是分布在各行各業中、具備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但中國的工業人才還處于第一代,無論是有創新能力的工程師或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都很缺乏。多位企業家談到,發展實體經濟,必須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只有通過政策引導,改變個別領域一段時間以來非理性暴漲、輕易獲取暴利的狀況,遏制投機炒作,工匠精神才能真正培育起來。
——梯度轉移,公共服務要跟上。多家制造業企業表示,目前一二線城市對制造業專業人才形成了虹吸作用,當很多企業由于成本因素搬遷至三四線城市時,就會面臨“廠子搬走,人跟不過去”的困境,增加了不少成本。“除了企業工資報酬外,好的生活環境對產業轉移很重要。”王初哲說。他認為,只有下大力氣改善三四線城市的政府服務水平,在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讓工程技術人員得實惠,才能使制造業企業順利實現向低成本區域轉移,而不是流向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