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電商沖擊、成本上升、模式老化使實體零售業一直處在艱難轉型的寒冬。

2015年,零售業經歷了五年來最大的關店潮,萬達百貨在年中宣布關掉全國約90家百貨門店中的一半;百盛商業集團繼北京東四環店宣布停業之后關閉了惟一一家位于天津的門店;北京華堂一年關閉4家門店;百思買、尚泰百貨等甚至停止了中國區業務。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5年,全國有138家百貨關閉,262家超市關閉,6209家體育品牌店市場關閉。到2016年,與電子商務的紅火相比,實體零售業并沒有好過,這個曾備受推崇的購物模式,似乎已跟不上發展的步伐。
法國的家樂福、韓國的易買得、美國的沃爾瑪、德國的麥德龍、臺灣的大潤發等曾啟迪中國零售行業的標桿性外資大賣場,也難以再現昔日榮光。
然而,“小而美”的便利店卻在逆勢崛起,給低迷的零售業帶來一抹亮色。
消費者加速轉向便利店 近日,管理咨詢公司貝恩和凱度消費者指數連續第五年發布的《如何把握雙速前行中的中國購物者——2016年中國購物者報告,系列二》顯示,2016年上半年線下快消品放緩至1.5%,且銷量呈現負增長。
但線下零售并非全軍覆沒,作為一種即買即走并逐漸發展成為提供從票務到生活賬單支付服務的一站式渠道,便利店的銷售額與2014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3%,其穩健增長與傳統大賣場以及超市的萎靡不振形成了鮮明對比。
今年8月的調查也顯示,近四成的便利店銷售總額同比增長10%以上,2016年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據相關預計,2016-2020年便利店業態銷售額增速在8%~10%,增速顯著高于其他業態。
數量方面,2015年底62家便利店企業合計門店數量為8.3萬家,同比增長近1成。2016年便利店的滲透率(在被調查的總樣本中,某一品類的產品使用或擁有者的比例)也從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網購高3個百分點。
銷售規模而言,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發布的2016年連鎖便利店大數據,2015年中國便利店行業銷售規模同比增7.6%,位居各業態之首(百貨-2.4%;超市+3.9%;電器連鎖+0.5%)。
相關預計說,2016年中國便利店市場規模可能達到創紀錄的1000億元,但更振奮人心的數字也許還沒到來:在日本,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場份額比例約為54%:46%,中國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92%。
幾年前還不聞聲響的便利店怎么突然就成為市場熱寵?
瞄準年輕人的極致便利 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是能解釋便利店快速增長的合理原因之一。一項針對35歲以下年輕消費者的調查顯示,他們光顧便利店的次數已經超過了大型超商。
當前,80,90后消費者已經成為主力消費人群,他們的消費觀與之前的60,70后有很大的不同,年輕人一代追求的是便捷、快速、隨性、碎片化的消費,這與便利店的定位完全吻合。
他們的消費觀和消費習慣改變的背后,是正在發生深刻改變的生活方式。其一,由于消費升級的驅動,中國戶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月8000元/月的“新興中間層”和1.2萬元/月2.2萬元/月的“中上層”人群比例不斷提升。
這兩個人群的消費特點是對價格不敏感,而對購物體驗、消費場景、消費感受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其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的消費時間“碎片化”,時間成本成為很多人考慮的重點,他們更愿意把有限時間花在文化、娛樂、休閑等領域。
即便便利店的一瓶水要比大超市、電商貴10%左右,但是這種高效的即時消費體驗是其他業態都不能達到的。
大多數便利店款臺旁邊是關東煮和包子等速食,里邊的冷柜里有包裝好的鹵肉飯,不想做飯的上班族可以隨手買點吃的填飽肚子。
從全家、羅森等便利店的統計數據來看,六成左右的進店消費者會購買便當、西點等鮮食產品。
一方面,便利店的即時消費性質使得其受電商沖擊不大;另一方面,社區商業的崛起、居民消費習慣的改變,讓具備了實體購物體驗、生活服務和線上移動終端功能的便利店越來越受消費者依賴。
立足顧客需求的豐富服務
在很多城市的寫字樓、商圈、社區,有不少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除了銷售商品,多種便民服務正成為便利店“黏住”顧客的新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