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在《清華金融評論》刊文稱,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是防范金融風險,尤其是平衡好維持金融穩定與防范道德風險之間關系的宏觀保障。
徐忠表示,長期以來,中國對金融風險的容忍度較低,一定程度上存在“花錢買穩定”的傾向,公共資源過度使用導致道德風險普遍存在。
一方面,部分金融機構事實上享受隱性擔保,成本外部化,缺乏審慎經營和風險控制的動力。部分金融產品仍存在剛性兌付,投資者缺乏風險意識,客觀上助長了高風險活動;
另一方面,維護金融穩定過度依賴央行流動性支持,央行很難在維護金融穩定和防范道德風險之間把握平衡。一旦出現問題,央行往往在不了解風險信息的情況下被動提供流動性支持,使得部分金融機構過度投機套利,加劇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保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合理引導利率水平,有利于在總量上防止資金“脫實向虛”“以錢炒錢”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桿行為,在維護金融穩定的同時抑制道德風險,切斷“事后無限救助—放松風險防控”的惡性循環鏈條。
徐忠指出,從過去幾年經驗看,受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金融市場出現較大波動等多種原因影響,部分時段的貨幣政策在實施上可能是穩健略偏寬松的。這種流動性狀態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矛盾,而且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很可能是飲鴆止渴,進一步扭曲和固化結構性問題,導致產能過剩進一步加深、企業部門杠桿率的進一步高位攀升、房地產市場和金融資產進一步膨脹、金融風險進一步集聚,甚至導致出于穩定金融體系的需要,倒逼央行進一步注入流動性的惡性循環。
徐忠稱,在結構性問題成為當前主要矛盾、總需求刺激政策的效果邊際遞減的情況下,不能重回總量寬松、粗放刺激的老路,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必須在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和改革上取得突破,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在此過程中,貨幣政策總體保持審慎和穩健,突出中性態勢,不松不緊,既保持合理經濟增長必要的流動性供給,又能為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轉型升級創造必要的壓力,是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總需求管理的題中應有之義。
徐忠稱,在當前條件下,重點應推進三大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殲滅戰,實現3個“Big Bang's”。
一是大幅放寬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這是在有利于傳統行業去產能的同時發展新經濟,也可遏制民間資本國內投資減少、境外投資大幅增加的趨勢。
二是深化中央與地方財稅體制改革,促進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更健康。
三是以強化金融監管為突破口推進金融體制改革。
徐忠指出,央行要加強宏觀審慎管理職能,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要糾正現行體制下監管機構地盤意識和行業保護傾向,強化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覆蓋全市場的交易報告庫制度,增強市場透明度,實行穿透式監管,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二是要賦予中央銀行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權。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為其他金融改革創造一個穩定的金融環境,才能有效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糾正資金脫實向虛的不良傾向。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房地產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國家和地區
當下的裝配式建筑涉及的方面非常廣,影響的產業鏈的鏈條
智能馬桶蓋(也稱智能潔身器)起源于美國,最初用于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