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匠用手向探針上安裝懸臂梁的精細作業
據新華社報道,日前訪問比利時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了“吉利沃爾沃汽車創新成果展”。李克強在現場表示,要“錘煉工匠精神,升級中國制造”。此前,工匠精神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但就如2016年入選中國十大流行語那樣,最近這個詞的知名度一舉提高。實際上,讓這個詞流行起來的就是李克強。
供給側的執念會造成弊端
2016年和2017年,李克強連續兩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已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中國要想繼續實現經濟增長,必須從大量生產廉價商品向制造優質產品轉型,提高中國產品的品牌實力,而“工匠精神”就包含著這些含義吧。目前,中國各地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等廣泛領域都在進行學習工匠精神的活動。
不過,學習工匠精神可能需要注意一些事情。那就是追求制造和服務的品質要以長期的努力為前提。投入大量優秀人才用多年時間開發并提供理想的商品,這樣做固然很好,但生產效率一直很低的話是無法盈利的。對于需要每個季度或半年結算利潤的企業來說,回報非常慢的投資可能會成為沉重負擔。此外,如果過于執著一件事物,還可能跟不上新技術和創新的步伐。
最令人擔心的是,工匠精神容易陷入供給側的邏輯。無論供給側投入多大的精力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但如果做過頭的話,對消費者來說也只不過是過剩的品質,或者過剩的功能與服務。而需求側的邏輯應該是消除過剩的部分并相應降低價格。在日新月異的電子產品等領域,有人認為一項技術在3、4年之后可能就會過時,產品的耐用性能滿足這個時間就足夠了。
當然,即使是過剩的品質、功能和服務,如果有能接受的消費者就另當別論。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就有很多這樣的消費者。日本企業走上過剩的高附加值路線應該是在1980年代后半期。為了對抗因日元升值流入的國外廉價產品,日本企業只能提高產品附加值。當時,日本有很多會購買高檔精致產品的消費者。
這樣做帶來了惡果,制作精良的日本產品變得價格過高。尤其是家電領域,日本企業在海外市場上輸給了性價比更優的韓國企業和臺灣企業的產品。失去海外市場的日本企業只能更加專注于國內市場,陷入了惡性循環。日本產品喪失普遍性,只能在國內獨自進化。工匠精神以扭曲的形式發揮了作用,其結果或將導致了日本制造業的“孤島化”現象。
追求工匠精神要適可而止
日本制造業的孤島化是有原因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經過泡沫時期后,日本的人均GDP在1995年上升到4.3萬美元,這在當時的高收入國家中也屬于頂級水平。當時美國的人均GDP不到3萬美元,英國為2.2萬美元。對于以日本國內高收入階層為目標客戶的日本企業來說,很難再把目標轉向國外的大眾消費市場。
中國廣東省的智能手機工廠(2016年2月,中村裕攝)
當時,韓國和臺灣的人均GDP為1萬多美元,本國和本地區內的消費者與海外的大眾消費市場幾乎是重疊的。韓國和臺灣的產品質量尚可,價格也適中,受到了全球消費者的青睞。目前,中國大陸的人均GDP為8000多美元,接近韓國和臺灣當年的水平。如果制造出的產品符合人口近14億的巨大國內市場的需求,直接就可以進入全球的大眾消費市場。
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廣域經濟圈構想,域內國家大部分是人均GDP不到5000美元的新興市場國家。如果要向這些新興國家銷售中國產品或中國企業在當地制造的產品,那么最合適的就是“質量尚可的產品”。如果像日本那樣制造只有發達國家的部分消費者才能接受的“高檔產品”,反而會失去中國的優勢。
目前,中國需要的應該是“適可而止的工匠精神”。中國需要的不是100分的完美產品,而是以適中價格提供95分的產品。中國企業以95分產品擴大市場份額的做法對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企業來說可能很是不利。如果擴大市場份額后做大規模,企業就有余力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到那時,中國企業再研發100分的產品和服務,對發達國家的企業來說就變成了威脅。韓國三星電子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線。
不過,筆者感覺即使沒人提這種建議,中國的工匠精神也能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因為很難想象投資風格隨機應變的中國人會始終執著于一件不知道何時才能產生利潤的事物。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裝飾裝修材料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
在國務院年初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