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的領導們喜歡晚上開會,據說是為了把人湊全。
向世界文明學“制造”
對華為手機第二個挑戰的問題更加尖銳,即高端價格的承載力,不僅涉及到技術能力,也涉及到品質控制。到底憑什么華為手機價格比肩蘋果?訪談中最有說服力的回答來自質量控制部門負責人。
馬兵,華為終端的首席質量官,對研發全流程“一票否決”,也對130個黑科技小組的創新質量進行嚴密監控,被認為是“黑科技殺手”,因為很多對消費者體驗不完美的創新都被他干掉了。
其履歷如下:男,44歲,畢業于浙江大學機電工程系,曾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浙江大學研究所成員。1997年加入華為,服務華為20年,據說輪換過10個崗位,自認為是熱愛運動和科研的標準理工男。
他真實的表達是:“來華為既不是被偉大使命感召,也不了解任老板,完全是偶然加巧合,之后在華為奮斗且隨遇而安。“我讀大學的時候,本來要上博士的,有一天早上起來宿舍人都不在,我在學校找了一圈發現他們都在參加華為的面試考試,我說他們太不夠意思了,好事不想到我,于是大家給了我一個凳子,最后我是唯一一個錄取者,鬼使神差的加入華為”。來到華為,從最初的硬件研發“鬼使神差”的成為了首席質量官。
馬在華為20年的工作經歷豐富而傳奇,恰巧,他見證了華為品質的進步階梯。他回憶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華為產品質量經常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被客戶罵、被老板罵幾乎成了產品團隊的常態,我們產品不好客服態度好的事跡也被編成很多段子。但2000年開始,質量控制成為華為核心戰略,2005年左右,華為高層去全世界調研質量管理達到高潮,大家系統學習《質量免費》的理論,高層提出了“高質量是節約成本最好的方式”。
從他口中我們也了解到華為歷史上很多關于質量的笑話:曾經在做手機之前,一個無線產品的質量缺陷一直沒有找到答案,面對領導的壓力,最后被研發團隊辯解為,受太陽黑子影響。這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回答被批判了好幾年。訪談到這個案例的時候,在場的人都哄堂大笑,因為非常有畫面感,那個可憐的研發人員似乎在顫抖的辯解,內心承受巨大壓力,但不幸的是,他并沒有像哥白尼一樣傳頌真理,卻被釘到了質量管控的恥辱柱上。
今天的華為手機站在華為20多年的失敗教訓和品質進化的肩膀上,已然形成了完整的方法論,如表2:
首先,華為的品質理念非常清晰,簡單犀利。第一是“質量來自投入”,要求研發團隊不繞路、不取巧,一個例子多少有點夸張:華為“膠水”性能的研發實驗室就有接近20人。第二是“質量只能長期積累”,在華為內部質量控制細化到年度KPI,大概每年至少需要提高20%,不做運動式質量管理;第三是“質量沉淀于標準和流程”,華為北研所的終端自動化測試實驗室中央控制大屏幕檢測系統幾乎對所有型號手機的檢測和出廠流程做了全方位監控,僅生產環節就有2000多測試標準項;第四是“質量核心驅動力是一種意識和文化”,強調長期對研發人員的訓練和教育。這幾點感觸用馬兵的話來說:質量是投出來的,血淚教訓換回的經驗。他說他不怕競爭,因為對手都太聰明了,沒有幾個老板像華為領導這樣舍得傻傻的為提高品質花錢。
任正非對華為質量控制有很多論述,其中談及和品牌的關系非常具體,大邏輯是:品質傳導出的口碑就是品牌。華為從上到下對此有高度共識。訪談中,一位研發人員對筆者展示手機耳機插口的時候,同時舉著三星、蘋果和華為三款手機說:華為耳機插孔四周的注塑圈0.15毫米,三星S7是0.25,蘋果iphone6是0.1毫米,我們最新工藝可以超越蘋果。“雖然這個細微的差別幾乎所有用戶都感覺不到,但是華為工藝講究這個”。
華為品質管理的經驗還來自于對世界制造業強國的學習和改進。松山湖華為手機的自動化生產線里,日本松下一位前社長帶領20多名日本專家和德國專家,一直在改進制造工藝和產品質量,由于工藝的改善,員工數量也由之前的60多人減少到20多人。
“華為向日本學習零缺陷管理,日本人真是苛刻到一個批次貨物單品瑕疵都給你打回來。向德國學習精工制造和參數管理,向歐洲學習標準認證,一個批次產品要通用多個歐洲國家檢驗標準。向美國學習最大的經驗是免維護,美國人工成本太高,一旦給美國人,這個產品和你沒關系了,不允許你進機房”。馬兵概括了華為品質進化基因的源頭,在他看來華為的品質管控經驗博采眾家之長。
從“黑科技矩陣”到“品質進化方法論”,華為的研發思維和品質思維實際上是產品的左右手,既有高強度的競爭篩選,也有苛刻的應用性淘汰,以保證最終呈現的是真正的“科技”,其次才是“黑科技”的炫酷。
“天使級智能”暢想
第三個問題對于華為創新能力的質疑,實際上幾乎二十幾年的創業歷程中一直伴隨著華為。
技術的“拿來主義”在中國的創新語境中被認為是“無能”的表現,很多媒體也愿意把“創新懶惰”的標簽貼給華為,曾經有一位外媒主編質疑華為公司的新總部和蘋果存在巨大差距,完全模仿歐洲建筑,由此批評華為人只是一個勤奮的奮斗機器。
訪談中,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和華為手機人工智能研發部門做了深入的交流,試圖探尋華為對全球最前沿的AI技術的真實水準和能力,沒想到背后有一個很長的故事。
華為人工智能的起步,需要追溯到2011年10月任正非和德國電信CTO關于ICT未來的討論,二人探討了一個找戒指的故事:一個人和太太在船上玩,太太戒指掉水里,如何找到?戒指代表有價值信息,水是海量信息,水同時也在時間軸上快速流淌。為防止沖走,需要準確且快速,找戒指不是挖金礦,容不得精工細作。所以任總結出三條標準,并分享這個故事給當時負責大數據的Felix等研發人員:第一要處理大數據量,第二要快,第三要準。
對技術趨勢的諸多設想,加上受到《2012》這部世界毀滅電影的啟發,任正非認為數據洪水一定會到來,并且信息洪峰一定會帶來大數據和智能革命,在洪水到來之前,華為需要構建面向未來的諾亞方舟,于是才有了2012諾亞方舟實驗室,該實驗也奠定了華為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礎。到了2016年6月份,這個團隊已經有數百人規模,他們將人工智能AI作為華為未來的戰略性機會,并將人工智能升級為”人機智能“的全新戰略。
”Google口號是從Mobile First(移動第一)到AI First(人工智能第一),明確認為這是一次再洗牌的機會,認為有可能顛覆移動終端的格局。華為手機的愿景是From smart phone to intelligence phone(從智能手機到人工智能手機),這可能是我們一次重要的跨代技術突破,成功了就會與中國本土競爭對手拉開明顯差距”。作為現在華為手機AI的主要負責人,Felix對此躊躇滿志。他認為:對于AI來講,感知理解用戶是本質,前期并不一定能夠找到剛需,要按照游戲的思維來做。
Felix經常和華為負責芯片和硬件戰略的Fellow級專家一起探討和憧憬人工智能的未來,有很多區別于外界觀點的前沿設想和生動描述,如圖3:
Felix首先認為智能時代是“人”和“機器”雙主體,并且平行進化的,由此對未來的定義是“人機智能時代”,這個判斷有別于外界對人工智能的夸大和恐懼。“人機智能”的進化分為四個階段:
寵物級智能:跟隨和響應型的智能。智能手機以完成用戶特定任務為主,開放性逐步提高,延展用戶對設備的使用效率和體驗,通過深度理解語義和上下文形成有效智能指令。這個階段手機智能水平像一個寵物一樣,延展某些生理功能,比如雙攝對視覺的增強,降噪技術對聽覺的增強,生物識別的智能和安全等。
伙伴級智能:智能手機具備一定的主體性智能形態,某些領域可與人平等對話的能力,主動以輔助類能力提供方式進行伙伴級提醒和輔助決策,包括基于用戶理解的服務和信息的主動推送和策略化的選擇。這個階段手機要能有足夠的傳感器感知并理解人和世界,比如智能產生語音助手的語音提醒和采購決策。
教練級智能:智能手機擁有教練特質,在端側感知和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具備某些領域超越人的推理和決策能力,通過云端可持續的泛化和增強能力,推動全面數字化社會,具備主動高效完成特定任務能力。符合教練特征的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更加智能化的智能秘書,可以根據外界反饋安排形成;一種是AlphaGo這樣具有高于人類某種能力的決策參謀能力。
天使級智能:AI無所不在,潛移默化融入手機所有需要的功能特性中,可以持續學習成長。智能手機的智力水平與人類具備智力可比性,具備獨立性及依附性,人類獲得神性智能支持。目前人類并沒有這樣的產品,但是科幻電影《HER》一直是工程師們推崇的一種高級智能形態。
一位受訪的高級專家Abner這樣描述說:“天使級智能是整個世界的回響,像天使陪伴一樣。世界隨時在等待響應,服務人,滿足人”。
“有一本書叫《奇點時刻》,里面的描述我非常認可。目前的機器智能水平達到人的智能需要10的18次方每秒運算能力,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超級計算機也沒有做到這個水平。但全球超算目標是2020-2021年整個數據中心達到這個水平”。Abner認為超級計算中心接近人腦的計算水平已經非常接近了。
他大膽推算:一個人腦的體積比超算中心有100萬倍差距,超算2000萬瓦功耗對比人的大腦20瓦(葡萄糖耗能),能耗也是100萬倍,100萬倍即10的6次方,一切順利的話30年可以搞定超級計算機到大腦智能、體積、能耗水平的進化。“但是大腦有1升的體積,手機大約0.1升,智能從大腦的體積進化到手機的體積還需要再加上5-10年,也就是說,人類造出手機和大腦智能水平相當的智慧體需要最少再有35~40年的時間,但是那時的數據中心的計算能力會是人腦的1000萬~1億倍,手機或者新腦機接口終端會像天使一樣陪伴人,因為背后有更強大的網絡支持”。
Abner試圖用這樣科幻式的推理為華為的研發和技術正名—— “理想主義”(突破核心技術)、“實用主義”(圍繞用戶需求和痛點研發)和“拿來主義”(廣泛借鑒和合作)結合起來才是真實的華為。他認為:無論是網絡或者手機上,華為又是實實在在地將4G、雙攝拍照等新技術最先應用于實際產品的。華為也許不算是個技術概念的創新者,但華為一定算是個技術產品的創新者。“手機的成功本身就驗證了華為文化的想象力”。
回顧起來,從2003年為運營商提供簡單終端產品開始,華為手機從不足100人經歷了15年發展到今天。經歷了幾波人的奮斗和積累,幾次因為“看不到希望”險些被賣掉,直到最近幾年的爆發式增長。從2011年底歷史性的‘三亞會議’提出面向高端、面向開放市場、面向消費者的三個核心戰略開始,華為手機在華為集團的‘主航道’上航行僅僅6年。
聊到這里,華為手機的故事似乎沒有我們預判的傳奇,光榮浸透著苦難,像水滴對巖石的累積,但從殘酷競爭到放飛夢想,中國制造的技術崛起,已然開始。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除iPhone 8外,預計蘋果屆時還將發布iPhone 7系列、Apple Watch和Apple TV等的升級產品。 毋庸置疑,蘋果新一代i...
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截然不同。虛擬現實提供了完全陌生的虛擬環境,讓用戶獲得浸入式體驗,而增強現實實現了虛擬物品和...
在近日舉辦的聯想創新科技大會·合肥峰會上,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數據中心集團中國區總裁童夫堯介紹了LEAP大...
Google橫跨各行各業,規模正變得越來越大。 消息稱,Google正在嘗試組建一家新的控股公司,新公司有可能裝下醫療保健...
“亞馬遜AWS在中國將有一個新形象,就是云計算的領軍人物”。2017年8月25日,太和智庫發起主辦的人工智能論壇上,亞馬...
9月3日,騰訊于北京舉辦99·公益日·市集活動,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