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矛盾長期存在,2021-2022年煤價高位震蕩火電企業業績承壓?;痣姲鍓K作為煤炭板塊的產業鏈下游,其營業收入主要取決于發電量、上網電價兩個因素,而其營業利潤與煤價呈負相關關系。
煤電矛盾長期存在,2021-2022年煤價高位震蕩火電企業業績承壓?;痣姲鍓K作為煤炭板塊的產業鏈下游,其營業收入主要取決于發電量、上網電價兩個因素,而其營業利潤與煤價呈負相關關系。從火電企業業績表現看,煤價波動是火電企業業績的核心決定要素。根據國內主要火電企業公司公告披露的成本構成,正常年份下煤炭成本約占總發電成本的55%-70%,其次是折舊、財務、人工等費用,且煤價大漲背景下燃料成本占比提升,導致燃煤電廠利潤下滑、甚至虧損的局面。2021年,受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后產能供給不足、下游用電需求旺盛、水力發電疲軟等因素影響,國內煤價從1月開始震蕩上行,10月達到全年最高水平。據煤炭資源網,2021年秦皇島港動力煤Q5500平倉價中樞達到1029元/噸,較2020年價格中樞568元/噸上漲約81%。2022年,在俄烏沖突、極端高溫天氣、煤炭新增產能釋放有限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煤價持續高位運行,秦皇島港動力混煤Q5500平倉價全年價格中樞抬升至1268元/噸,同比提高約23%,直接導致2021-2022年火電企業燃料成本占比大幅提升,火電企業業績承壓。
煤電矛盾的本質是煤、電定價機制市場化程度不同。煤炭定價方面,2016年以前我國煤炭價格經歷了計劃價格、指導價格、市場價格等多種定價機制。2016年末國家發改委聯合煤、電、鋼協會共同發布《關于平抑煤炭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備忘錄的通知》,要求2016-2020年間,建立電煤鋼煤中長期合作基準價格確定機制,以長協基準價為基礎建立價格預警機制,即“基準價+浮動價”的定價模式。電力定價方面,2015年國家開啟電力定價機制市場化改革,2020年取消“煤電聯動”機制,同時將燃煤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機制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價格機制,基準價格設定權下放至地方政府,浮動幅度由電力用戶等市場主體協商決定。2021年將煤電電價基準浮動空間由原本的-15%至10%調整至目前的±20%,并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與相對實現市場化、伴隨供需等因素發生變化的煤價相比,發電企業上網電價仍非完全市場化。煤、電雙方價格無法有效聯動,造成煤炭市場定價與發電政府定價之間的不匹配。在此背景下,若煤價大幅上漲,火電企業的燃煤成本上升同時卻無法向下游有效傳導,出現煤企大賺、電企大虧現象。
2023年至今煤價中樞有所下移,煤炭行業虧損程度擴大。據國家統計局,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4890家,較去年同期增加326家,較2022年底增加272家。虧損煤炭企業數量進入2023年后明顯擴大,截至2023年6月上升至2084家,虧損比例達到43%,較去年同期增加781家(虧損比例29%),較2022年底增加962家(虧損比例24%)。行業利潤方面,受宏觀經濟“弱復蘇”、煤炭供給寬松、各環節庫存高企等影響,市場煤價格下行較為明顯。據煤炭資源網,截至2023年7月14日秦港動力混煤Q5500價格較年初下跌幅度為28.4%,煤價中樞約為1009元/噸。而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在2023年1-6月實現利潤總額4127.6億元,同比減少23.3%。與此同時行業噸煤利潤為179元/噸,較去年同期減少65元/噸,較2022年底減少48元/噸,但整體均值仍遠高于2021年以前。
政策引導煤、電企業落實長協合同抵御周期波動,但近期實際履約率有所下降。2022年由于煤價依舊高位運行,多項政策陸續出臺,國家穩價同時提高煤企、電企長協比例。1)“穩價”方面,據國家發改委,2022年初國家將下水煤合同基準價由原先的535元/噸調整為675元/噸(5500大卡動力煤),同時明確秦皇島港和山西、陜西、蒙西、蒙東等重點地區出礦環節煤炭中長期交易價格合理區間。隨后國家發改委進一步加強對生產環節和流通運輸環節的價格管控,5月更是連續發表八篇《煤炭價格調控監管政策》系列解讀,對穩煤價政策進行優化、打補丁。2)“提長協”方面,2022年煤炭中長期合同要求,煤炭企業簽訂的中長期合同數量應達到自有資源量的80%以上,發電供熱企業年度用煤應實現中長期供需合同全覆蓋。在國家嚴令推動以及市場煤居高不下的背景下,2022年多數火電企業提高了中長期電煤覆蓋率,實現業績減虧。而2023年電煤中長期合同在延續此前長協定價機制的同時,也在數量要求、運力配置等方面進行細化,做到覆蓋范圍更廣、簽訂期限更長、履約要求更嚴,旨在實現煤炭、電力上下游的協調發展。但據2023年煤炭經濟運行分析座談會中與會單位的反映,今年以來國內煤炭市場供需偏弱,中下游環節煤炭庫存屢創歷史新高,用戶“買漲不買跌”情緒濃重,煤炭中長期合同違約現象增多,部分中長期合同兌現率下降,部分無法兌現的電煤長協資源無法轉售其他用戶,煤炭企業銷售難度加大。煤價下行疊加部分履約率下降,煤企2023年半年報業績普遍回落。
煤、電利潤重新分配下,煤電聯營或是優質選擇。立足于“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我國形成了煤電為主、氣電為輔、生物質發電為補充的火電發展格局。截至2023年6月,全國火電裝機13.57億千瓦,占發電總裝機容量的50%(Wind)。作為關鍵的電網安全支撐,火電有力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成為我國能源供應安全的壓艙石和基本盤。2021年10月至今,由于上游供給約束導致的煤價高漲使得煤、電行業的利潤分配出現了不平衡,2021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總額同比+212.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同比-57.1%,煤炭行業利潤總額占雙方合計利潤總額比達到80%。2023年前6月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總額同比-23.3%,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同比+46.4%,煤炭行業利潤總額占雙方合計利潤總額比自2022年76%下降至62%。而2016年供給側改革后雙方利潤分配基本維持在各半水平,因此煤炭行業或仍面臨業績下行的壓力。在煤、電利潤重新分配的時點下,為解決上述煤電矛盾,煤電聯營或許是優質選擇。
2016年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于發展煤電聯營的指導意見》指出,煤電聯營是指煤炭和電力生產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資本融合、兼并重組、相互參股、戰略合作、長期穩定協議、資產聯營和一體化項目等方式,將煤炭、電力上下游產業有機融合的能源企業發展模式。此后,國家持續推進煤電聯營的相關政策,貴州省政府更是在2020年發布《貴州省煤電聯營實施方案》,要求2022年省內現役煤電企業煤電聯營實現全覆蓋,所有在建擬建燃煤發電項目實現煤電聯營,對規劃建設煤電項目和煤炭項目,按照國家要求,必須實行煤電聯營,重點推動煤電一體化、大比例交叉持股等聯營方式。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中國集中供冷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
現階段,我國冬季供熱取暖屬于“溫飽型”的剛性需求,夏季供冷則屬“享受型”的軟性消費。為了應對高溫天氣帶來的不適,全國多個城市開始探索“區域集中供冷”方案。深圳、三亞和廣州等地已經開...
查看詳情
農業銀行與云南省政府簽署合作協議2023年8月8日,農業銀行與云南省政府簽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和綠色經濟發展合作協議...
中國電視整機市場平均尺寸突破60英寸近期,部分市場機構相繼發布2023年上半年彩電市場相關報告。多份報告顯示,中國家...
嚴禁電競酒店違規接待未成年人近日,文旅部、公安部出臺《文化和旅游部 公安部關于加強電競酒店管理中未成年人保護工...
濃香型白酒具有芳香濃郁、綿柔甘洌、香味協調、入口苦、落口綿、尾凈余長等特點,這也是判斷濃香型白酒酒質優劣的主要...
教育服務也稱教育輔助服務,是指針對教育活動所提供的包含課程開發、師資培訓、教材供應、教具供應、場地供應甚至招生...
數據中心,桃李面包8月9日獲融資買入127.78萬元,占當日買入金額的5.65%,當前融資余額1.14億元,占流通市值的0.68%...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