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了解碳中和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我們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中國碳中和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重點分析了我國碳中和行業將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涉及價值觀念、產業結構、能源體系、消費模式等諸多層面的復雜系統工程,核心是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估算,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是400億噸,其中14%來自土地利用、86%來自化石燃料利用;而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大約46%留在大氣,54%被海洋和陸地碳匯資源吸收。同時,據IEA發布的《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14.8億噸,其中發電端占比約47%,工業過程、居民生活等消費端合計占了53%,其中工業過程又占消費端碳排放量的絕大部分。因此,推動發電端化石燃料清潔低碳化利用、提高非碳能源開發使用,促進能源消費端低碳化零碳化發展,與此同時提高人為固碳能力就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發力方向,而以上三個方向均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撐,“技術為王”也將在此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
碳中和概念股走弱,億緯鋰能、晶澳科技跌超4%,寧德時代、TCL中環跌超3%,隆基綠能、陽光電源跌超2%。
受盤面影響,跟蹤中證內地低碳經濟主題指數的ETF集體跌2%,其中碳中和ETF基金、碳中和ETF泰康創上市新低。
如果你想了解碳中和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我們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中國碳中和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重點分析了我國碳中和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碳中和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由國家電投和國經中心聯合編寫的《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進展報告(2022)》在京發布。《報告》認為,未來我國“雙碳”支持政策體系將更加完善,不同地區和行業的碳達峰路徑進一步差異化、明細化。短期內,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能源資源供給壓力作用下,仍需遵循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做好“先破后立”大文章。
這份報告是國家電投和國經中心第二年聯合開展對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進展的跟蹤。《報告》指出,2022年國內外形勢更為復雜多變,烏克蘭危機、地緣政治、極端天氣、能源市場震蕩等因素疊加,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產生深遠影響。各國將能源安全作為優先事項,歐洲多國重啟煤電以緩解能源危機,化石能源消費出現回擺。但總體看,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方向不會改變。從國內看,我國統籌經濟發展、能源安全與低碳轉型的壓力不斷加大,但“雙碳”工作仍然在穩步推進。
碳中和應從碳排放(碳源)和碳固定(碳匯)這兩個側面來理解。碳排放既可以由人為過程產生,又可以由自然過程產生。人為過程主要來自兩大塊,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燒形成二氧化碳(CO2)向大氣圈釋放,二是土地利用變化(最典型者是森林砍伐后土壤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自然界也有多種過程可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比如火山噴發、煤炭的地下自燃等。但應該指出:近一個多世紀以來,自然界的碳排放比之于人為碳排放,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碳固定也有自然固定和人為固定兩大類,并且以自然固定為主。最主要的自然固碳過程來自陸地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的諸多類型中,又以森林生態系統占大頭。所謂的人為固定二氧化碳,一種方式是把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后,通過生物或化學過程,把它轉化成其他化學品,另一種方式則是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深處和海洋深處。
過去幾十年中,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大致有54%被自然過程所吸收固定,剩下的46%則留存于大氣中。在自然吸收的54%中,23%由海洋完成,31%由陸地生態系統完成。比如最近幾年,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大約為400億噸二氧化碳,其中的86%來自化石燃料燃燒,14%由土地利用變化造成。這400億噸二氧化碳中的184億噸(46%)加入到大氣中,導致大約2ppmv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我國當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數在100億噸左右,約為全球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這樣較大數量的排放主要由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結構所決定。
我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總量約為50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三者合起來占比接近85%,其他非碳能源的占比只有15%多一點。在煤、油、氣三類化石能源中,碳排放因子最高的煤炭占比接近70%。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比如此之高,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約100億噸二氧化碳的年總排放中,發電和供熱約占45億噸,建筑物建成后的運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氣)約占5億噸,交通排放約占10億噸,工業排放約占39億噸。工業排放的四大領域是建材、鋼鐵、化工和有色,而建材排放的大頭是水泥生產(水泥以石灰石(CaCO3)為原料,煅燒成氧化鈣(CaO)后,勢必形成二氧化碳排放)。
電力/熱力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其“賬”應該記到電力消費領域頭上。根據進一步研究,發現這45億噸二氧化碳中,約29億噸最終也應記入工業領域排放,約12.6億噸應記入建筑物建成后的運行排放。所以我們說,我國工業排放約占總排放量的68%,如此之高的占比在所有主要國家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是我國作為“世界工廠”、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社會出現壓縮式發展等因素所決定的。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編制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匯編》一書,近日由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各有關部門制定了分領域分行業實施方案和支撐保障方案,已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同時,各省(區、市)制定了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系列文件已構建起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形成各方面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重要保障。本書對目前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已印發和公開的“雙碳”政策文件進行了匯編。
儲能風電行業占有突出位置,這是因為風、光發電具有天然波動性,用戶端也有波動性,這就需要用儲能技術作出調節。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環保、可靠并相對廉價的儲能技術,碳中和目標就會落空。儲能是最重要的電力靈活性調節方式,包括物理儲能、化學儲能和電磁儲能三大類,而靈活性調節還有火電機組的靈活性改造、車網互動、電轉燃料、電轉熱等方式和技術。物理儲能主要有四類。一是抽水蓄能電站,它是最成熟的技術,我國以東部山地為依托,已建、在建和規劃中的抽水蓄能電站總量很大,但可再生能源豐富的西部如何建抽水蓄能電站還得探索。二是壓縮空氣儲能,主要是利用地下鹽穴、礦井等空間,該類技術在我國還處在起步階段。三是重力儲能,簡單地說是利用懸崖、斜坡等地形,電力有余時把重物提起來,需要電力時把重物放下用勢能做功,這類技術我國尚處在試驗階段。四是飛輪儲能,這是成熟的技術,但其能量密度不高。
《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中系統提出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創新方向,并重點突出了能源清潔低碳、零碳利用技術、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術、碳減排技術、前沿顛覆性低碳技術等方向。
碳中和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目前,我國又有不少非農用地可作造林之用,包括近海的灘涂種植紅樹林,城市鄉村的綠化用地種植樹木。所以說,生態系統建設在我國實現碳中和過程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為固碳的另一條途徑是CCUS,它包括碳捕集技術、捕集后的工業化利用技術(分為生物利用和化工利用兩大類)、地質利用和封存技術。對這些技術,國內外尚處在研發階段,真正大面積的應用尚未見到。
《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出臺以來,上海、江蘇、安徽、河北等多個地方政府紛紛出臺地方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其中,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氫能、儲能、智慧電網、可控核聚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工業流程再造、生態碳匯、碳排放監測等技術成為各地重點發力方向。
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和能源結構轉型需要堅持“先立后破”的原則,當前我國仍呈現出“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特點。中共中央 國務院在《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到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即化石能源消費仍將保持一定比例。當前,我國每千瓦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連續三年下降,原煤入選率從2015年的66%提高到了2021年的71.7%,煤炭洗選技術和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在煤炭高效、低碳、靈活智能利用的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究方面仍需加強。
實現碳中和,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有一個指導全局性工作的規劃,并根據形勢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能形成不斷完善規劃的工作機制。我國的目標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顯然在目前的認知水平下,要做一個能覆蓋近40年時間長度的規劃是不太現實的,但有一點我們是必須一開始就要做到心中有數的,那就是我國到時候還可以排放多少二氧化碳,或者說從目前約10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到多少才可以宣布完成了碳中和目標。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優先推動風能、太陽能就地就近開發利用。當前,城市新能源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可以充分發揮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優勢,重點打造虛擬電廠、智能微電網、“光儲充放”一體化充電站等分布式能源數字化應用場景,提高辦公樓宇、工業園區、交通基礎設施等城市重點用能主體能量使用效率,助力打造能量自給自足的零碳場景。
未來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在哪?欲了解更多關于行業具體詳情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23-2028年中國碳中和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中國碳中和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當今世界,能...
查看詳情
可發電的生物質能主要是指加工后的各類木材。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全球能源行業2050凈零排放路線圖》稱,凈零情景下,生...
發展現代煤化工,除了可實現化工原料多元化,減少對石油過度依賴外,還能夠帶動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比如煤制烯烴能夠...
隨著我國新能源工業的飛速發展,在北方能源資源豐富,特別是煤資源豐富的地區,以煤資源為基礎、以煤化工資源化循環利...
目前用于制造短波紅外探測器的材料主要有HgCdTe、InGaAs、PbS、PtSi等,隨著InGaAs材料生長和芯片制作工藝的不斷成熟I...
EPIC官網指出,細顆粒物(PM2.5)造成的空氣污染是全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外部風險。隨著全球污染水平上升,PM2.5對人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近兩年,發展中醫藥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屢...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