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了解非物質文化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信息……我們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重點分析了我國非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豐富,據不完全統計近87萬項,其中有42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位居世界第一。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非遺保護行業現狀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2-2029年)》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610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8人,在非遺保護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我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具有明顯的區域分布特點,相對集中于華東地區,其次是中南、華北、西南地區,占比分別為28.0%、19.6%、18.4%和17.0%,東北地區僅占了4.8%的代表性項目。同樣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與項目數量分布大體一致,其分布相對集中于華東,占比30.3%;華北、中南、西南、西北、東北地區比例分別為20.0%、18.3%、15.7%、12.1%、3.6%。
近日,來自非遺領域的專家學者、傳承人、策展人以及青少年學生等數百人,齊聚由華夏文化促進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論壇主席、華夏文化促進會非遺分會會長常月紅說:“非遺的理論研究者提供學術支撐,代表性傳承人保持傳統文化的連續性,相關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則從不同角度參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大家共同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果你想了解非物質文化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信息……我們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重點分析了我國非物質文化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非物質文化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共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前三批大多是老一輩大師,2012年第四批傳承人中雖然有十多位年輕化的“70后”,但多數在當時為五六十歲;2018年第五批新增傳承人在當年的平均年齡為63.29,有超過一半人數年齡在60歲以上。總的來說,目前我國非遺傳承人隊伍普遍高齡且青黃不接,非遺傳承人的相繼逝世會給非遺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培養和保護傳承人尤其重要。
近幾年,我國文化保護活動取得重要進展,非遺傳承人機制也逐漸完善。首先在文化保護活動方面,2018年文旅部啟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開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本體構成核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整理工作。開展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評估,推進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
2018年5月,文旅部印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確定112所院校參與2018年研培計劃。繼續探索新門類非遺項目的研培試點,支持中央民族大學在湖北舉辦民間文學類非遺傳承人群研修交流活動。
十多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有了持續提升。“十三五”期間新增地方性保護條例37部,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日趨健全;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認定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人。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消費支出的增加和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的發展將會更加迅速。截至2022年底,全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舉辦演出57762場,比上年減少1954場,同比下降3.3%。
非遺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在大力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當下,激活文化要素、推動非遺產業化發展和文化產業振興提供了新思路。如此次入選的譚儒蘿卜干制作技藝、霞洞番薯種植技藝、水東芥菜種植技藝等,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產業基礎,融入非遺文化,講好產業背后的故事,將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各地政府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文化節等相關活動逐漸增多,為市場規模的擴大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截至2022年底,全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舉辦民俗活動13664次,較上年增加548次,同比增長4.2%。
推進非遺進校園,讓文化在一代代人的手中傳承。非遺傳承的種子,需要在緊靠時代前沿的土壤里播種,這生生不息的秘訣是校園里的青少年一代。番薯種植、蘿卜干制作等走進勞動教育課堂,浮山龍獅、武術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電白貝雕、香席培養學生美學感知,非遺進校園,還有無限可能。
非遺傳承人不僅傳承傳統的技藝和手藝,還要與時俱進跨界融合,通過創新和發展,為非遺傳承增添新鮮血液,拓寬了發展方向。借助非遺產業化發展,打造淤溪鎮手造品牌,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非遺帶動經濟發展。
中央財政每年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從2011年的4.14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8.08億元,累計達到77.66億元。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地方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就業工坊超過2000所,帶動項目超過2200個,帶動近50萬人就業,助力20多萬貧困戶實現脫貧。
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前景展望
豐富的非遺身后相應伴隨著博物館、文化館等場所的涌現,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數量逐年遞增,2020年達到5788家,較上年增長了253家。同時博物館、文化展示館等單位將非遺文化與現代技術結合,以數字媒介承載文化遺產,用3D動畫、全息全景技術等多媒體秀從圖、形、音、文立體化展示和傳播非遺文化。
在今天的社會現實條件下,與以往歷史階段相比較,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實際功能、社會意義,以及呈現方式等各方面,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
為使非遺適應快速發展的節奏,推動非遺項目的現代化轉變和產業轉變,國家于2012年、2014年分別公布兩批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總計100個。這些基地通過把非遺資源轉化成生產力和產品的方式促進產業發展,不僅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中得到保護,還能積極協調非遺保護與經濟社會的關系。
在全球化、城鎮化、數字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歷史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凸顯它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無窮的魅力。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生活方式的重要的和核心的成分。除此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加深認同感、增強歷史感、提升幸福感等方面,尤其彰顯出它的重大現實意義。
“非遺+”跨界發展的基本路徑是將非遺資源在創新轉化后得到動態傳承保護,再把高端要素創意人才、金融資本等進行開放整合并高效利用后形成知名非遺品牌,最后融合集聚各環節,定位具有特色化的非遺品牌,形成產業并進行創新和升級。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創新傳播方式、增強科技賦能,把來自于人民、傳承于人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持續推動其融入現代生活、體現當代價值,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想要了解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
查看詳情
天貓雙11正式開售,秋冬換季,呼吸健康備受關注,呼吸機、霧化器、血氧儀成交翻番,中藥滋補經典方增長近400%。天貓1...
南美白對蝦是一種廣泛養殖的淡水蝦種,具有高產量、生長快、抗病能力強等特點,因此在全球養殖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就南...
軟件行業是指以軟件開發、銷售和服務為主要業務的行業。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軟件行業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快...
水產品加工是漁業生產的延續,是連接漁業生產和流通的紐帶。水產品加工包括以魚、蝦、蟹、貝、藻等的可食用部分制成冷...
我國礦泉水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具有開發占用資源量大,產量小;占用礦點數多,生產規模小的特點。我國主流礦泉水品牌...
根據GB/T30766-2014《茶葉分類》,茶葉可以分為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六大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目前2...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