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安全格局加速演變,軍事科技競爭已成為大國博弈的核心領域。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軍事強國,正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國防安全挑戰。在此背景下,軍工信息化作為國防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突破,為軍事裝備智能化、戰場網絡化、指揮決策精準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國家通過《國防科技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等政策,持續加大財稅支持與研發投入,推動軍工產業鏈向自主可控、軍民融合方向升級。
所謂軍工信息化,是為了適應現代戰爭特別是信息化戰爭發展的需要而建設的國防信息體系。最終目標為實現軍隊的全面信息化,提高軍隊的核心戰斗力。我國國防軍工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雖然基本實現機械化,但距離信息化還有較大距離,未來軍工信息化市場空間遠大于其它行業信息化。
當今世界,軍事技術革命與信息產業變革的深度融合,正推動軍工信息化進入全新發展階段。作為國家安全與國防現代化的核心支撐,軍工信息化不僅是技術能力的競爭,更是戰略思維、產業生態和制度創新的系統性重構。
國家通過稅收優惠、專項補貼等政策,為軍工信息化企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產業鏈上游的電子元器件、高端芯片等核心技術逐步實現國產替代,中游的系統集成與裝備制造能力顯著提升,下游的軍民融合需求持續釋放。例如,軍用通信、電子對抗、衛星導航等領域已形成以國企為主導、民企協同的供應體系,中航光電、航天電器等企業在細分市場占據領先地位。
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在戰場感知、指揮控制等環節深度應用。例如,智能算法支撐的無人作戰平臺、基于大數據的情報分析系統已進入實戰化部署階段。同時,網絡化作戰體系通過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多軍種協同作戰能力的躍升。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軍工信息化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行業呈現寡頭壟斷特征,國企憑借技術積累與資質壁壘占據主導,而民企在衛星互聯網、電子對抗等新興領域加速突破。嚴格的保密要求與高研發投入形成了行業護城河,但軍民融合政策為中小型企業參與配套環節提供了機會。
軍工信息化行業在政策、技術與市場的多重驅動下,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然而,面對國際技術封鎖與戰爭形態的智能化演變,行業仍需突破三大瓶頸:一是核心芯片、高端傳感器等“卡脖子”技術的自主化;二是跨軍種數據共享與協同能力的提升;三是軍民融合深度不足導致的產業鏈效率滯后。未來,隨著“十五五”規劃對新興領域的前瞻布局,以及國際軍貿市場的拓展需求,行業將加速向智能化、網絡化、全球化方向升級。這一過程中,技術創新與生態協同將成為破局關鍵。
技術迭代引領新質戰斗力生成:量子通信、高超聲速武器等前沿技術將重塑軍工信息化邊界。例如,量子加密技術可提升軍事通信安全性,而高精度衛星導航與低軌星座建設將增強全域態勢感知能力。
國際軍貿市場成為增長藍海:中國軍工產品憑借性價比優勢,在無人裝備、電子戰系統等領域加速出海。中東、非洲等地區對智能化裝備的需求激增,預計2030年軍工信息化出口規模將突破500億元。
軍民融合深化產業生態:民企在商業航天、網絡安全等領域的創新成果將反哺軍工需求。例如,民營衛星企業可為軍事遙感提供補充,而民用AI芯片的算力突破將加速軍用智能裝備研發。
安全與效能并重的體系建設:網絡安全威脅催生“攻防一體”的信息化防御體系,零信任架構、主動防御技術將成為重點投入方向。同時,基于數字孿生的裝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可大幅降低運維成本。
軍工信息化是國家安全與科技實力的重要支柱,其發展水平直接關乎國防現代化進程。當前,行業在政策紅利與技術創新的雙重加持下,已形成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并進的格局。然而,核心技術的自主化、軍民協同的深度化、國際競爭的復雜化仍是未來需持續攻堅的課題。
展望未來,隨著智能化戰爭形態的加速演進,軍工信息化將向“全域互聯、智能決策、攻防一體”方向縱深發展。這一過程中,企業需緊抓技術迭代與市場機遇,國家需強化頂層設計與生態培育,共同構建安全、高效、開放的軍工信息化體系,為國防安全與全球戰略競爭提供堅實支撐。
想要了解更多軍工信息化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軍工信息化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