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航空工程行業,作為人類探索宇宙、拓展天空邊界的重要領域,涵蓋了航天工程與航空工程兩大核心板塊。
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將提升行業的研發效率和生產能力;綠色化理念將推動行業向低碳、環保方向發展;而服務化轉型則將拓展行業的市場空間和盈利模式。此外,隨著商業航天市場的崛起和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航天航空工程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行業爆發: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跨越
中國航天航空工程行業正以年均15.3%的增速重塑全球產業格局。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航天航空工程行業深度全景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2025年中國航空航天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8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超80%,其中商業航天占比從2020年的12%躍升至2025年的30%,成為驅動行業增長的核心引擎。
2024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成立商業衛星公司和商業火箭公司,標志著國家隊全面入局商業航天;藍箭航天朱雀二號火箭實現15次復用,發射成本降至5萬元/公斤,較國際水平低30%;銀河航天批量產衛星成本壓縮至500萬元/顆,較國際水平低40%。這些突破標志著中國航天航空工程行業正從“技術驗證”向“規模化運營”轉型。
二、產業鏈全景透視:從材料到應用的“全鏈協同”
1. 上游:材料與技術的“雙輪驅動”
高端材料:高溫合金、鈦合金、碳纖維等核心材料國產化率突破80%,航亞科技航空發動機葉片市占率達35%,光威復材T800級碳纖維批量供應C919大飛機。
技術創新:超材料、陶瓷基復合材料(CMC)在隱身無人機中的應用,使單機成本下降15%;AI輔助設計技術將研發周期縮短40%,推動企業毛利率提升至35%-40%。
2. 中游:制造與發射的“雙核競爭”
裝備制造:中航工業、中國商飛主導整機制造,C919國產大飛機訂單接近1500架,市場規模預計達1400億美元;藍箭航天、星際榮耀等民營企業在衛星、火箭細分領域快速崛起。
發射服務:2025年,中國可復用火箭有望迎來入軌發射,長征八號甲中型液體火箭計劃在海南首飛,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7噸級;航天科技集團研制的直徑4米級可回收復用火箭,預計2025年首飛。
3. 下游:應用與服務的“三足鼎立”
衛星互聯網:千帆星座計劃2025年底實現648顆星提供區域網絡覆蓋,2027年提供全球網絡覆蓋;銀河航天2025年發射量突破50顆,占全球20%。
低空經濟:2025年eVTOL適航取證突破10款,億航EH216-S在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常態化載人飛行,票價降至300元/人次。
太空旅游:維珍銀河、藍色起源中國合作項目啟動,2030年票價有望下探至50萬美元。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航天航空工程行業深度全景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三、市場規模與趨勢分析:萬億賽道的四大增長極
1. 市場規模:邁向3.5萬億生態圈
總量預測:中研普華預計,2030年中國航空航天裝備市場規模將突破3.5萬億元,2025-203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2%。
細分領域:
商業航天:2024年市場規模突破2.3萬億元,2029年將達6.6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23%。
民用航空:C919帶動國產航空發動機、航電系統等產業鏈環節年均增長20%,航空維修、航材貿易等后市場規模超2000億元。
軍用裝備:無人機市場規模突破4000億元,隱身戰斗機、高超音速武器等尖端裝備加速列裝。
2. 技術趨勢:從數字化到智能化的“三級跳”
可復用火箭:技術成熟度達TRL7,藍箭航天天鵲發動機實現15次復用;液氧甲烷發動機比沖提升至350秒,運載效率提高35%。
智能革命:數字孿生技術實現飛機全生命周期管理,運維成本降低30%;AI飛行員在貨運無人機領域商業化應用,事故率較人類飛行員低80%。
綠色能源:400Wh/kg級航空鋰電池量產,eVTOL續航突破300公里;氫燃料電池在支線飛機驗證機試飛成功。
3. 商業化趨勢: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雙輪驅動”
跨境投資:2025年中國航空航天裝備出口額突破2000億元,其中無人機占比60%,“翼龍”“彩虹”系列在中東、非洲市占率超40%。
本土創新:北斗導航系統用戶超6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完成第二組MEO衛星發射,服務性能進一步提升。
ESG投資:航天航空工程行業的看點正在逐漸從“高成長”進入“高質量成長”,增長質量和估值相關度預計進一步提升。
中國航天航空工程行業正站在萬億規模的門檻上,從技術追趕者向全球領跑者轉型。盡管面臨技術瓶頸、成本壓力與供應鏈風險的三重挑戰,但政策紅利、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的疊加效應為行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想了解更多航天航空工程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航天航空工程行業深度全景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