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整機行業是指從事風力發電機組及其配套設備的研發、制造、銷售與安裝服務的產業領域。它涵蓋了從風力發電機的核心部件如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的生產,到整機組裝以及后期的調試與維護等一系列環節。風電整機是將風能轉化為電能的關鍵設備,其性能直接影響風力發電的效率與穩定性。
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的增長,風電整機行業不斷發展,推動著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對于優化能源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發布的最新年度供應側數據報告,2024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為127GW,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風電整機行業自20世紀90年代起步,歷經政策引導、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已成為全球風電產業的核心力量。早期行業依賴進口技術,通過消化吸收與自主研發,逐步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中國2024年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約8800萬千瓦,截至2024年底,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約5.3 億千瓦,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在電源結構中占比超15%。
中國風電整機行業已形成高度集中的競爭格局,龍頭企業通過技術迭代和規模效應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以金風科技、遠景能源、明陽智能為代表的國內廠商包攬全球新增裝機量前五席位。
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發布的最新年度供應側數據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量排名前15的風電整機商中有10家來自中國,但中國風電制造商有94%的市場仍在國內。在歐洲市場,歐洲風電供應商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市場份額為92%,而中國風電整機商僅安裝了242.4兆瓦的風機,其中11.7兆瓦在歐盟27國。
然而,行業也面臨多重挑戰:政策補貼退坡導致企業利潤承壓,國際巨頭如西門子、維斯塔斯憑借專利壁壘擠壓海外市場空間,核心技術如軸承、主控系統的國產化仍需攻堅行業面臨價格競爭白熱化、原材料成本波動及國際貿易壁壘等挑戰,企業需通過技術升級與產業鏈協同提升競爭力。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風電整機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分析:
在行業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優化”的關鍵節點,技術創新成為破局核心。技術路線方面,直驅與雙饋技術并行發展,大兆瓦機組、漂浮式風電平臺等創新產品加速落地。陸上風電平價時代,風機大型化與智能化降低度電成本,185米超高塔架、低風速適應性技術提升資源利用率。海上風電則聚焦深遠海開發,漂浮式機組與模塊化施工技術突破地理限制,中國漂浮式風電成本較歐洲低30%。同時,風電與制氫、海洋牧場等產業融合,拓展綜合能源應用場景。政策層面,全國電力現貨市場全覆蓋與綠證交易機制,推動風電項目經濟性提升。
在此背景下,企業需構建“技術研發-市場響應-全球化布局”的三維能力體系,以應對市場分化與國際競爭。
中國風電整機行業歷經三十年發展,已形成全球領先的產業競爭力。在政策、技術、市場的多重驅動下,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升級的深刻變革。頭部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與全球化布局鞏固優勢,中小企業則在細分市場尋求突破。未來,隨著深遠海開發、智能運維與綜合能源應用的深化,風電整機行業將持續引領全球能源轉型。
然而,需警惕技術同質化、國際貿易摩擦及消納能力不足等風險,通過加強基礎研究、完善標準體系與深化國際合作,推動行業向更高水平邁進。中國風電整機產業的崛起,不僅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更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未來,企業需強化研發投入,聚焦大型化、輕量化、數字化技術突破,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政策端應完善市場化機制,通過綠證交易、碳配額等工具提升風電經濟性,同時加強國際合作,主導國際標準制定。在“雙碳”目標引領下,中國風電整機行業有望通過技術輸出和模式創新,從“跟跑者”蛻變為全球綠色能源革命的“領跑者”,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中國方案。
想要了解更多風電整機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風電整機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