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在“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下,為我國新時代能源轉型變革、電力改革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
以清潔低碳為主要特征的能源革命正在全球各國蓬勃興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電力裝機規模持續擴大,新能源發電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為33.5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58.2%。截至2025年4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34.9億千瓦,同比增長15.9%。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9.9億千瓦,同比增長47.7%;風電裝機容量5.4億千瓦,同比增長18.2%。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目標的驅動下,風光互補系統作為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重要創新,正逐步成為能源結構優化的核心解決方案。風光互補系統是一種利用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的互補性,通過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方陣共同發電的系統。該系統將發出的電能存儲到蓄電池組中,當用戶需要用電時,逆變器將蓄電池組中儲存的直流電轉變為交流電,通過輸電線路送到用戶負載處。
近年來,中國依托豐富的風光資源稟賦與政策支持,推動該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從偏遠地區離網供電到城市微電網建設,從工業綠色轉型到“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風光互補系統不僅滿足了多元化電力需求,更在推動能源安全、降低碳排放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隨著技術迭代與市場認知度提升,這一行業正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戰略價值。
風光互補系統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涵蓋了邊遠無電區供電、城市公共設施、農業灌溉、海島供電、交通監控等多個領域。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新基建”、“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背景下,風光互補系統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風光互補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也在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其市場應用和發展。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風光互補系統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風光互補系統行業已形成覆蓋技術研發、設備制造、系統集成與運維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在政策層面,國家“雙碳”目標的明確及新能源補貼政策的延續,為行業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政策環境。地方層面,各省市結合自身資源稟賦,通過規劃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推動風光互補項目落地。例如,西北地區依托豐富的風光資源建設大型風光儲一體化基地,中部地區則聚焦智能微電網集群以提升能源消納能力,東部沿海地區探索“風光+儲能+氫能”多能互補模式,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
技術進步是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光伏組件效率持續提升,風機單機容量突破15MW,智能控制系統實現毫秒級調度,顯著增強了系統穩定性與經濟性。產業鏈協同效應逐步顯現,頭部企業通過垂直整合優化成本結構,而中小企業則在細分領域如智能運維服務中挖掘市場潛力。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從傳統的通信基站、道路照明向工業園區、農業大棚、智慧社區等場景延伸,尤其在農村離網供電領域,政策扶持推動覆蓋率快速提升。然而,行業仍面臨儲能技術瓶頸、電網消納能力不足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挑戰,亟需通過技術創新與機制改革實現突破。
當前,風光互補系統行業正處于技術升級與市場擴張的關鍵窗口期。一方面,儲能技術的迭代滯后于風光發電增速,鋰電儲能的安全性與循環壽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制約了系統整體效能的釋放;另一方面,特高壓電網建設滯后導致部分區域棄風棄光現象仍存,影響投資回報率。
此外,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歐美國家在高端技術領域仍具優勢,而新興市場對成本敏感度高,對國內企業的技術輸出與本地化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但挑戰中亦孕育著機遇。隨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深度融入,風光儲協同優化能力將顯著提升,虛擬電廠等新業態的興起為分布式資源整合開辟新路徑。政策層面,國家對新能源消納的考核機制趨嚴,倒逼電網企業加快基礎設施升級。全球能源格局重構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對清潔能源的需求激增,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廣闊舞臺。在此背景下,行業需在技術攻關、模式創新與國際合作三方面協同發力,方能把握新一輪增長機遇。
中國風光互補系統行業的發展,既是能源革命的縮影,也是技術創新與市場驅動的典范。從早期解決無電地區用電難題,到如今賦能城市能源轉型與全球碳中和進程,這一行業始終承載著綠色發展的使命。
未來,隨著技術瓶頸的突破、產業鏈協同的深化及全球化布局的拓展,風光互補系統將在能源結構優化、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中發揮更核心作用。行業需持續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探索多元化商業模式,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與標準制定,以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在“雙碳”目標引領下,風光互補系統不僅將重塑能源供給格局,更將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引擎。
想要了解更多風光互補系統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風光互補系統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