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網建設是指在城市地下構建用于容納市政、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燃氣、熱力、給排水等多種管線構造物及其附屬設備的工程,這些管線如同城市的“血管”和“神經”,是保障城市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設施,其建設需遵循“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的原則,以實現城市基礎設施的高效、安全運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地下管網建設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了城市新區的開發,這些新區需要配套完善的地下管網設施;另一方面,許多城市的老舊管網存在老化、破損等問題,急需進行改造升級。此外,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也促使地下管網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發展,通過引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管網的實時監測、故障預警和精準修復,提高城市運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地下管網作為城市運行的"生命線"系統,承擔著能源輸送、信息傳輸、環境治理等核心功能。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我國地下管網總里程已突破數百萬公里,覆蓋供水、排水、燃氣、電力、通信等多類管線。
根據住建部發布的城鄉建設統計年鑒數據,2018年,國內管網長度總計約為261.76萬公里。其中,供水管道長度約為86.5萬公里;排水管道長度68.35萬公里;燃氣管道長度69.8萬公里;供熱管道長度37.11萬公里。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國內管網長度為349.03萬公里,5年共增長87.27萬公里,增幅達33.34%。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蘇社在2024年10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中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增量建設和存量更新并重的階段,城市改造更新的任務將越來越重。以城市重要的“里子工程”地下管網建設改造為例,有關方面預計在未來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等各類管網總量將近60萬公里,投資總需求約4萬億元。
由此推算,未來5年的年均投資額約為8000億元,較2019年至2022年的年均不到3700億元翻倍有余。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地下管網建設行業研究及市場投資決策報告》分析:
2023-2024年,發改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增發國債資金和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共超過4700億,重點支持城市燃氣、排水等地下管網改造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今后幾年,城市更新仍是政府投資的支持重點,2025年也將繼續加大力度。
行業正處于技術迭代與制度完善的雙重變革期。一方面,5G+工業互聯網技術為管網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新工具,另一方面,《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指南》等標準體系逐步完善,推動行業從"被動搶修"轉向"主動預防"。這種轉變不僅需要企業提升技術集成能力,更要求政府構建跨部門協同機制,形成"規劃-建設-運維"的閉環管理體系。
未來五年將呈現五大演進方向:
材料革命重塑行業標準。生物可降解修復材料、自修復防腐涂層等新型材料進入應用階段。3D打印技術在管件定制化生產中的應用,可使偏遠地區管網建設成本降低30%。
智慧管網生態加速形成。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虛擬管網模型,實現壓力波動模擬、應急方案推演等功能。北京、上海等地試點"城市管網大腦",整合氣象、交通數據進行多維度風險評估,管網事故率下降至0.3次/百公里·年。
商業模式創新涌現。PPP模式在綜合管廊領域深化應用,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獲取長期收益。保險機構推出管網質量保證險,倒逼施工企業提升工藝標準。部分城市探索"管網物業化",由專業公司包干運維并按效付費。
區域協同構建產業矩陣。長三角、珠三角形成"材料研發-設備制造-工程服務"產業集群,中西部地區依托PPP項目培育本土企業。跨區域管網數據平臺建設打破信息壁壘,實現應急資源全國調度。
綠色低碳成為核心指標。管網建設強制性納入碳足跡核算,雨水收集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指標寫入地方考核體系。海綿城市理念指導管網設計,透水路面、蓄滯洪區建設使城市內澇發生率降低40%。
中國地下管網建設已從單純的功能性工程,演變為融合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的系統性工程。行業在提升城市韌性、保障民生安全、促進綠色轉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需持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隨著"新城建"戰略深化,地下管網將不僅是基礎設施,更將成為智慧城市的數據底座和綠色發展的實踐載體。這一進程既需要企業強化技術攻關,也要求政府優化制度供給,最終實現從"地下脈絡"到"城市智慧神經"的質變躍升。
想要了解更多地下管網建設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地下管網建設行業研究及市場投資決策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