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碳捕集與利用(CCUS)技術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手段,正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肩負著巨大的減排責任,CCUS技術在中國的推廣應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隨著中國“雙碳”目標的提出,CCUS技術在中國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2025年中國碳捕集與利用(CCUS)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未來趨勢分析
一、市場發展現狀: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共振,行業進入爆發臨界點
2025年,中國CCUS行業在“雙碳”戰略驅動下,正從“試點示范”邁向“規模化商用”。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碳捕集與利用(CCUS)行業全景研究及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CCUS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300億元,年減排量超600萬噸,較2020年增長5倍。這一增長背后,是技術迭代、政策加碼與產業需求的三重驅動。
在地方層面,內蒙古探索“綠氫+CCUS”耦合模式,廣東計劃建成5個零碳園區,中國海油恩平15-1油田項目實現18萬噸二氧化碳海底回注。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中國碳捕集與利用(CCUS)行業全景研究及趨勢洞察報告》顯示:二、產業鏈深度剖析:從“單一環節”到“全鏈協同”
CCUS產業鏈涵蓋排放源、捕集、輸送、利用與封存五大環節,各環節協同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1. 上游:排放源多元化,高濃度場景優先
煤電行業:存量煤電廠加裝CCUS裝置成本約800-1200元/千瓦,但可實現“近零排放”;生物質耦合CCUS技術(BECCS)在廣東、江蘇等地試點,實現負碳排放。
工業領域:鋼鐵行業高爐煤氣捕集成本約250-300元/噸,用于礦化煉鋼渣可降低固廢處理成本;水泥行業通過富氧燃燒+CCUS技術,替代傳統石灰石煅燒工藝,能耗降低20%。
2. 中游:技術迭代與設備國產化
捕集設備:中國能建、沈陽鼓風機提供模塊化碳捕集裝置、增壓泵等核心設備,國產化率超90%;東方電氣4MW化學鏈燃燒裝置實現國產替代。
輸送網絡:齊魯石化-勝利油田109公里管道年運輸成本較罐車降低4億元;大連船舶重工全球首艘7500立方米液態CO?運輸船填補海上運輸空白。
3. 下游:利用場景從“驅油”到“高附加值產品”
化工合成:CO?加氫制甲醇成本約3000元/噸,接近煤制甲醇水平;聚碳酸酯、可降解塑料等新材料需求激增。
建筑材料:CO?礦化混凝土技術商用,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增加50-80元,但可獲得碳積分收益;礦化微珠替代傳統粉煤灰,市場空間超百億元。
三、未來市場展望:從“減碳工具”到“經濟新引擎”
未來五年,中國CCUS行業將進入“技術普惠+場景深化”的新階段,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00億元。
1. 技術趨勢:負碳技術商業化,全鏈條智能化
直接空氣捕集(DACCS):原初科技千噸級項目實現商業化運營,成本約600-800美元/噸,預計2030年降至300美元/噸以下。
生物質能碳捕集(BECCS):納入《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與農林廢棄物耦合,實現“負排放+生物質能”雙收益。
數字孿生技術:通過AI優化捕集工藝、區塊鏈追蹤碳減排量,降低全流程能耗10%-15%。
2. 應用場景:從“工業減排”到“跨領域融合”
能源+工業:煤電+鋼鐵聯合CCUS項目,實現排放源協同;綠氫+CCUS耦合模式,降低制氫成本20%-30%。
農業+交通:CO?氣肥技術提升土壤固碳能力,開發碳匯交易;CO?制航空煤油技術進入中試階段,成本較傳統航煤高30%-50%,但享受碳稅優惠。
建筑碳封存:在混凝土中注入CO?,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封存,每平方米建筑可減排50-100kg CO?。
3. 全球化布局:從“技術引進”到“標準輸出”
東南亞市場:昆侖技術在印尼建設AI算力中心,單集群規模達1024PFLOPS,支持當地電商企業實時推薦系統響應時間<50毫秒。
歐洲市場:浪潮信息德國數據中心通過ISO 27017云服務認證,為寶馬、西門子提供AI訓練服務,模型迭代周期縮短至3天。
技術標準:中國主導制定CCUS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專項制度,明確捕集效率、封存安全性等10項核心指標,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
CCUS不僅是技術,更是撬動經濟低碳轉型的支點。從國家能源集團的煤電CCUS改造到包鋼集團的鋼渣礦化項目,從吉利安陽的綠色甲醇工廠到原初科技的空氣源礦化裝置,中國CCUS行業正以“技術+場景+資本”三重驅動,重構低碳經濟生態。
展望2030年,一個覆蓋超10億噸/年減排能力、支撐千億級市場的CCUS生態將成型,行業將誕生3-5家市值超千億元的龍頭企業。
想了解更多CCUS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碳捕集與利用(CCUS)行業全景研究及趨勢洞察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