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群達3.1億,占全國人口22%;預計2035年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越來越長壽的同時,老年人也存在多病共存情況,有關慢性疾病護理的社會需求日漸加大,一些失能老人急需科學精準的長期照護。
醫養結合是指將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有機結合,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和生活照護。這種模式不僅包括傳統的養老服務,還融入了醫療診斷、健康管理、康復護理等醫療服務,旨在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目前,醫養結合行業在中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銀發經濟規模不斷擴大,醫養結合的需求日益增長。國家政策也在積極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鼓勵診所、醫院與養老機構合作,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去年公布的數據,目前全國具備醫療衛生機構資質并進行養老機構備案的醫養結合機構有7800多家,床位總數達200萬張,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簽約合作8.7萬對。與幾年前相比,這組數字有了大幅增長。然而,基層診所和養老機構的參與度仍不足,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錯位。
1. 政策環境:系統性支撐體系加速形成
頂層設計持續完善: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構建“醫養康養相結合”服務體系的目標,后續配套政策從土地供應、稅收減免、醫保支付、機構審批等多維度破除制度壁壘。例如,深圳等地試點將醫養結合服務納入醫保報銷,北京上海提供專項補貼推動社區醫養服務普及。
標準化建設提速:衛健部門牽頭制定《中國健康老年人標準》《居家社區老年醫療護理員服務標準》等規范,推動服務流程、人員資質、設施配置的規范化,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地方創新活力釋放:各省市因地制宜探索區域模式,如山東青島早期醫養結合試點、江蘇“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協作網、廣東智慧健康養老平臺等,形成多層次政策實踐樣本。
2. 需求環境:結構性機遇與挑戰并存
人口老齡化深度演進:高齡、失能、慢病老人比例顯著增加,催生專業化醫療護理與長期照護的剛性需求。傳統家庭照護功能弱化,機構養老對醫療支持的依賴度大幅提升。
消費能力與意識升級:老年人對健康壽命的關注度提高,支付意愿增強,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健康管理。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推動中高端醫養服務市場擴容,個性化、品質化服務需求涌現。
未滿足需求亟待破解:城鄉及區域資源分布不均衡,社區與居家醫養服務滲透不足,農村及欠發達地區服務可及性仍是短板。
3. 技術環境:數字化轉型重構產業生態
智能終端深度應用:物聯網設備(如遠程監測儀、智能護理床)實現健康數據實時采集,人工智能算法輔助疾病預警與個性化護理方案生成,大幅提升服務效率。
數據驅動服務升級:健康大數據平臺整合診療記錄、生活習慣等信息,支撐精準干預和資源配置優化。例如,部分三甲醫院通過數據互聯將患者復診率降低超50%。
融合場景持續拓展:從機構延伸至家庭與社區,“互聯網+醫養”模式破解地域限制,適老化智能設備(一鍵呼叫、語音交互)提升高齡群體自主生活能力。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醫養結合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醫養結合產業已跨越初期政策驅動與規模擴張階段,正步入以質量提升、模式創新與生態協同為核心的發展新周期。在覆蓋廣度上,服務網絡從重點城市向縣域下沉,從機構場景向社區居家場景滲透;在服務深度上,從基礎醫療托管轉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覆蓋預防、診療、康復、安寧療護全鏈條。下一階段的核心命題在于: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優化服務成本結構,通過制度突破激活社會資本活力,通過標準建設保障服務質量,最終構建政府、市場、社區、家庭多元主體協同的可持續生態體系。
1. 服務模式創新:分層化與精準化成為主線
普惠型社區醫養: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街道養老綜合體,提供慢病管理、康復訓練、緊急救助等基礎服務,政府補貼與醫保覆蓋降低支付門檻。
專業化機構照護:針對失能失智人群,發展“醫療+護理+心理支持”的整合照護模式,鼓勵二級醫院轉型老年病專科醫院,養老機構嵌入護理院中。
高端康養融合體:結合旅居養老與健康管理,打造覆蓋健康監測、中醫養生、文化娛樂的CCRC社區,滿足高凈值人群品質養老需求。
2. 技術融合深化:從工具應用到系統賦能
AIoT重構服務流程:護理機器人、智能藥盒、虛擬護士等設備普及,實現照護人力替代與服務質量標準化。
預防醫學成為核心:基因檢測、代謝組學等技術用于老年疾病風險早期篩查,推動服務重心從“治病”轉向“防病”。
全域數據互聯互通:打通醫療機構、養老平臺、醫保系統的數據壁壘,構建個人健康畫像支持精準干預。
3. 產業協同升級:構建大健康產業樞紐
縱向產業鏈整合:上游醫療設備與適老用品研發加速國產化,中游服務機構連鎖化與品牌化擴張,下游與保險金融產品創新結合(如長期護理險)。
橫向生態圈拓展:與文旅、地產、科技企業跨界合作,發展“醫養+文旅”“醫養+地產”融合業態,激活消費新場景。
社會資本參與深化:PPP模式在醫養項目中的應用擴大,社會辦醫養機構占比突破70%,投資主體趨于多元化。
4. 區域發展特色化:因地制宜錯位競爭
核心城市群:聚焦技術密集型服務(如基因診療、機器人護理)、高端人才培訓與國際合作。
生態資源富集區:發展氣候康養、中醫藥特色療愈等自然康養服務,打造區域IP。
縣域下沉市場:以衛生院和敬老院改造為基礎,建立縣鄉村三級醫養聯動網絡。
中國醫養結合產業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躍遷,其發展既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在政策、需求、技術三重動力的交織作用下,行業邊界持續擴展,從單一的“醫療+養老”資源嫁接,演進為覆蓋預防、診療、康復、安寧療護的全周期健康服務體系。未來競爭的核心將聚焦于服務精細化、技術普惠化與生態協同化:通過智能化手段降低人力依賴與運營成本,通過標準化體系保障服務質量與安全底線,通過模式創新實現普惠性與盈利性的平衡。
面對人才短缺、支付機制待完善、區域發展不均衡等挑戰,需進一步強化政策協同與市場活力:一方面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打通醫保支付瓶頸;另一方面培育跨學科專業人才,支持適老科技研發轉化。只有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治理格局,才能真正實現“老有所醫、老有頤養”的發展愿景,使醫養結合成為支撐健康中國戰略的支柱型產業。這一進程不僅關乎億萬老年人的福祉,更將重塑未來中國健康服務業的價值鏈條與創新生態。
想要了解更多醫養結合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醫養結合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