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種創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和實踐,正逐漸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策略。海綿城市建設旨在通過自然途徑和人工措施,使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降雨時吸收、蓄滲雨水,并在需要時釋放利用,有效緩解城市內澇、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等問題。深入研究海綿城市建設行業的發展現狀、趨勢與前景,對于推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和居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海綿城市是一種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它涵蓋了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園林綠化、市政工程等多個領域,旨在構建一個能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雨水的城市生態系統。海綿城市建設不僅關注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還注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政策驅動與規模化推進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與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內澇、水資源短缺及生態退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傳統城市建設模式難以應對極端天氣的沖擊,亟需轉向韌性可持續的發展路徑。海綿城市理念應運而生——通過模擬自然水文循環,構建“滲、滯、蓄、凈、用、排”一體化的城市水管理系統,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防洪減災與生態修復的協同目標。中國于2015年正式將海綿城市納入國家戰略,通過政策引導、技術規范與試點示范,推動城市從“灰色基礎設施”向“藍綠融合”生態體系轉型,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目前,中國海綿城市建設正處于全面推進階段。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趨勢。許多城市已經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的規劃和實施方案,通過建設雨水花園、綠色屋頂、透水鋪裝、生態濕地等設施,有效提升了城市的雨水管理能力和生態環境質量。
近年來,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持續貫徹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高質量推進海綿建設。截至目前,重慶市達標排水分區共535個、達標面積共計845.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區比例46.2%;完工建筑小區、工業廠區、城市公園、城市道路等海綿城市建設項目2055個。
(二)技術創新與工程實踐
核心技術支持體系日趨成熟:
綠色基礎設施廣泛落地,涵蓋透水鋪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顯著提升雨水滲透與滯留能力;
灰色設施升級,如調蓄池與智能泵站協同運行(如北京通州項目),增強峰值流量調控;
智慧化管理依托物聯網與大數據,實現雨洪風險實時預警與資源調配優化。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海綿城市建設行業市場發展規劃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分析:
在政策與技術雙輪驅動下,海綿城市建設已從單點示范邁向系統化全域推進。然而,深層矛盾逐漸顯現:一方面,跨部門協作機制尚不健全,規劃、水務、城建等領域統籌不足,導致項目碎片化;另一方面,長期維護成本分擔機制缺失,部分項目陷入“重建設輕運維”困境。同時,氣候變化引發的降雨不確定性對技術適應性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突破制度壁壘、強化資金韌性、推動技術迭代,成為行業從規模化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躍遷的關鍵命題。
(一)綠色轉型與戰略升級
海綿城市將與“雙碳”目標深度融合:
生態價值拓展:雨水資源化利用降低市政用水壓力,碳匯綠地建設助力碳中和;
城市更新抓手:老舊小區改造中優先植入海綿設施(如綠色屋頂),提升居住韌性。
上海金山區、河北衡水等地已探索將海綿指標納入城市規劃強制性條文,推動“生態宜居”從理念走向制度。
(二)技術智能化與體系標準化
未來技術演進聚焦兩大方向:
數字賦能:BIM建模優化設計方案,AI算法提升內澇預測精度;
材料革新:生物基透水材料、納米凈化技術提高系統效能與壽命。
行業標準體系加速完善,從設計規范到驗收評估的全流程標準正在建立,為規模化復制提供支撐。
(三)全球協作與模式輸出
中國經驗正融入國際語境:
技術輸出:低成本雨水收集系統在東南亞推廣,生態濕地技術參與非洲城市治污;
理念引領: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框架倡導海綿城市應對全球氣候危機,推動UN-Habitat等國際組織合作。
海綿城市建設是中國城市化轉型的核心實踐,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創新。當前,行業在政策強力引導下已實現從概念到全域推進的跨越,技術創新與工程應用成效顯著。然而,系統性挑戰仍存——亟需打破行政壁壘、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并強化氣候適應性技術儲備。
展望未來,海綿城市將深度融入“雙碳”戰略與智慧城市發展,通過綠色基礎設施規模化、技術智能化與國際合作深化,重塑人水和諧的都市生態。其意義遠超單一的水治理工程,更是引領城市從機械擴張轉向有機生長、從資源消耗轉向循環再生的關鍵路徑。最終,這一“中國方案”不僅為本土高質量發展筑基,亦為全球可持續城市化提供新范式。
想要了解更多海綿城市建設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海綿城市建設行業市場發展規劃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