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和《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明確了智慧農業的發展方向。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市場的擴大,智慧農業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從政府端向產業端延伸,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越來越多地采用智慧農業技術和產品。
未來幾年,互聯網+農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預計到2029年,中國智慧農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800億元左右,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3.5%。
一、行業現狀:從“工具革命”到“系統進化”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中國互聯網+農業行業發展趨勢分析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互聯網農業行業正經歷從“技術賦能”到“生態重構”的范式躍遷。作為全球農業數字化轉型的標桿市場,中國在政策驅動、技術突破與需求升級的三重共振下,構建起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全鏈條的智慧農業生態。這一轉型的底層邏輯源于三大突破:
1. 技術融合:從“單點突破”到“全鏈滲透”
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深度融入農業全產業鏈。在生產端,智能裝備普及率顯著提升,農業無人機、北斗導航農機自動駕駛系統等設備成為規模化種植主體的標配。例如,某農業科技公司通過AI圖像識別技術,實現病蟲害的精準識別與自動噴灑,效率較人工提升。在流通端,區塊鏈溯源系統覆蓋高端農產品品牌,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從種植到餐桌的全流程數據,溢價能力提升。在消費端,智能冰箱、預制菜電商等新型消費方式興起,滿足消費者對便捷、健康農產品的需求。
2. 需求分層:從“普惠需求”到“品質升級”
需求呈現“雙軌并行”特征:
B端市場:農業企業對降本增效的需求激增。某乳企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牛奶生產鏈的透明化管理,消費者信任度提升,復購率增長。
G端市場: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數字基建需求爆發。國家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高標準農田數字化改造,單項目補貼達一定比例,推動農業物聯網設備覆蓋率提升。
C端市場: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品質和健康的需求推動智慧農業發展。某生鮮平臺通過智能冰箱數據反向定制農產品,SKU精準度提升,滯銷率降低。
3. 政策賦能:從“資金支持”到“生態構建”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五年強調“智慧農業”,明確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概念。國家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技術研發,推動農業大數據體系建設。例如,某省對智慧農業項目給予電價補貼,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此外,國家還通過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政策執行效率等方式,為智慧農業項目落地提供便利。
二、市場規模與趨勢:從萬億賽道到生態重構
互聯網農業行業的長期增長邏輯已從“規模擴張”轉向“生態構建”。中研普華研究院的預測顯示,未來五年行業將呈現四大趨勢:
1. 智能化:從“輔助決策”到“自主執行”
智能化是行業轉型的核心驅動力。到2030年,農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AI在病蟲害識別、土壤肥力分析、農機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準確率將達較高水平。例如,騰訊農業AI大模型“神農”已接入數千個示范基地,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優化灌溉與施肥策略,使馬鈴薯畝產提升。在運維階段,AI病蟲害識別系統可實現“早發現、早治療”,降低農藥使用量。
2. 綠色化:從“合規要求”到“價值創造”
綠色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雙碳”目標推進,碳匯農業興起。例如,某農業科技公司通過數字化技術優化施肥方案,減少農田碳排放,并開發碳交易產品。此外,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可持續農業模式得到推廣,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這種“綠色革命”不僅提升了農業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更通過差異化競爭構建品牌溢價。
3.?產業鏈協同:從“線性競爭”到“網狀共生”
產業鏈協同是行業效率提升的關鍵。頭部企業通過垂直整合與橫向聯合,構建覆蓋“生產+流通+服務”的全價值鏈體系。例如,某央企通過收購農業科技企業,實現“種植+金融”一體化服務;而區域性農業合作社則通過輕資產模式,整合本地化種植資源與政府關系,提供高性價比服務。與此同時,產業集群效應日益凸顯,山東、河南等地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源集聚,形成了具有全國競爭力的數字農業產業生態。
三、產業鏈解析:從上游技術到下游服務的協同進化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中國互聯網+農業行業發展趨勢分析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顯示:互聯網農業產業鏈的深度變革體現在三個環節:
1. 上游:核心技術與基礎設施的國產替代
上游環節主要包括技術供應商和基礎設施服務商,直接受益于行業智能化升級。中研普華供應鏈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AI芯片、農業傳感器、區塊鏈底層架構等領域占據全球市場份額。云計算服務方面,中小農業企業上云率提升,系統運維成本降低。例如,某企業推出的農業物聯網云平臺,提供智能灌溉控制系統、智能溫室控制系統等一系列解決方案,已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
2. 中游:平臺運營與生態構建的范式升級
中游環節主要包括農業互聯網平臺和農業科技服務商,市場集中度持續提升。頭部平臺通過“技術+生態”雙輪驅動構建護城河:
技術壁壘:某農業科技公司通過自研AI算法,實現作物生長模型的精準預測,模型迭代周期縮短。
生態協同:某電商平臺通過搭建農業互聯網平臺,整合上游農資供應商、下游加工企業與金融機構,提供“種、管、收、銷”一體化服務。
合規能力:某農業大數據平臺通過建立數據安全管理體系,確保用戶隱私與數據安全,客戶滿意度提升。
3. 下游:用戶需求與價值創造的深度綁定
下游價值主要體現在用戶粘性提升和農業增效。中研普華用戶行為研究顯示,使用過智慧農業服務的農戶,對技術的接受度提升,復種指數提高。在消費端,某生鮮平臺通過區塊鏈溯源系統,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度,客單價提升。
互聯網農業行業的進化,本質上是人類對效率的追求與對公平的回應的雙重奏鳴。在技術革新、需求升級與政策規范的共同驅動下,行業正從“萬億賽道”邁向“生態重構”。在跨境農業電商、海外數字農場、國際標準制定等領域有生態布局的企業,例如某企業的東南亞數字農場、某平臺的國際農業數據標準,將拓展全球市場。
想了解更多互聯網+農業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互聯網+農業行業發展趨勢分析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