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金融是圍繞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活動,為交易提供資金融通、結算便利與風險保障等金融服務的行業。它如同貿易領域的潤滑劑,助力商品與資金順暢流轉。從信用證、保理業務到供應鏈金融等業務模式,貿易金融圍繞交易環節提供多樣化服務,信用證為企業間貿易解決信任與支付問題,保理幫企業快速回籠資金,供應鏈金融貫穿產業鏈實現資源整合與資金優化配置。
貿易金融作為支撐全球貿易的核心樞紐,通過融資、結算、擔保及風險管理服務,保障跨境交易的資金安全與效率。在中國,該行業伴隨改革開放與外貿擴張迅猛成長,尤其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RCEP協定深化及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下,市場需求持續擴容。當前,國際貿易格局重塑、產業鏈重組及數字技術革命,正倒逼貿易金融從傳統信用證、保函等單一服務,轉向覆蓋全鏈條的綜合性解決方案,成為連接實體經濟與全球市場的重要紐帶。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23—2024)》指出,據中銀協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不完全統計,2023年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國際結算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1.57萬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4.4%;國內信用證結算總量較上一年有明顯提升,規模超3萬億元人民幣,增幅達24.9%;國內保理和國際保理業務均保持較快增長,增幅分別為34.7%和16.7%,國內保理業務依舊為主要增長點,占比達94%。
業務模式革新與多元化。傳統貿易金融以信用證、押匯、保函為主,側重風險緩釋。近年,業務模式加速向供應鏈金融滲透,例如基于應收賬款的訂單融資、存貨質押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痛點。同時,跨境金融服務因區域經貿合作深化而崛起,如人民幣跨境結算、關稅保證保險等,降低企業匯率與政策風險。
參與主體格局重構。行業從銀行主導轉向 “銀行+科技平臺+核心企業”三足鼎立生態:銀行依托牌照優勢提供底層資金,但積極通過區塊鏈、API接口開放升級服務(如招商銀行“跨境E鏈”);金融科技企業(如螞蟻、騰訊)以場景化獲客能力切入消費端貿易融資;產業巨頭(如京東、順豐)憑借物流與數據掌控力,打造“物流+金融”閉環生態。
區域發展差異化顯著。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憑借高端制造集群與跨境電商基礎,占據超60%市場份額,重點發展國際供應鏈金融;中西部依托“一帶一路”節點城市(如成都、西安),加速布局跨境結算樞紐,增速達15%以上。區域政策紅利(如粵港澳跨境資金池試點)進一步放大區位優勢。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貿易金融行業并購重組機會及投融資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分析:
上述現狀揭示貿易金融已步入技術驅動與結構性轉型的臨界點:一方面,傳統業務因同質化競爭與利潤收窄面臨瓶頸;另一方面,科技賦能催生的新模式尚未完全覆蓋風險管控短板。當前行業核心矛盾體現為——市場對高效、低成本金融服務的迫切需求,與中小企業在數據標準化不足、跨境合規復雜性下的融資障礙之間的失衡。這一矛盾既倒逼監管框架升級,也為技術創新與生態協同開辟了新戰場,推動行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及全球化縱深發展。
中國貿易金融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效升級”的歷史性轉折。在雙循環戰略與數字全球化背景下,其核心競爭力已從單一資金供給,轉向以科技為引擎、以生態為載體的綜合服務能力。未來五年,行業將呈現三大主線演進:
一是技術重構業務鏈,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滲透率突破60%,驅動服務向實時化、自動化躍遷;
二是政策與創新雙輪驅動,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納入監管鼓勵范疇,推動資源向可持續發展領域傾斜;
三是跨境協同深化,依托人民幣國際化與區域經貿紐帶,形成覆蓋“一帶一路”的金融基礎設施網絡。
然而,挑戰猶存:中小企業數據孤島制約風控精度、國際監管規則差異增加合規成本、技術迭代可能加劇頭部壟斷。破局關鍵在于構建“政-企-銀-科”四方協同機制——政府優化數據開放與法制框架,金融機構深耕垂直場景,科技企業輸出底層能力,核心企業共享產業鏈信用。唯有如此,貿易金融方能真正成為暢通雙循環、護航新全球化時代的“血液系統”。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加快,企業競爭日趨激烈,企業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資本擴張無疑十分必要。在快速的資本積聚中,企業兼并重組是一條可選擇的道路。在國際化的企業兼并重組趨勢下,如何借企業兼并重組的東風,打造我國企業的航空母艦顯得尤為重要。企業兼并重組對我國企業明晰產權,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意義重大。
想要了解更多貿易金融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貿易金融行業并購重組機會及投融資戰略研究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