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約5.7萬億元,其中財產險1.43萬億元、人身險4.26萬億元。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數據,2024年我國保險業累計賠付金額超過2.3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原保險賠付支出增長19.4%。其中,財產險2024年累計原保險賠付支出0.98萬億元。從公司層面來看,財產險公司2024年累計賠款支出1.15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6.5%。
財產險,是指以財產及其有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當被保險人財產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而造成損失時,保險人依據保險合同給予經濟補償的一種保險形式。其涵蓋范圍廣泛,包括企業財產險、家庭財產險、運輸險、工程險等眾多險種,旨在為各類財產提供風險保障,減輕因意外事件導致的經濟損失,對于穩定社會經濟秩序、增強企業和個人抵御風險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財產險行業歷經數十年發展,已從單一風險保障工具演變為社會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支撐。隨著居民財富積累、企業風險管理需求升級以及政策環境優化,財產險市場逐步從粗放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當前,行業正經歷技術革命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雙重驅動,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入產品設計、風險評估及理賠服務環節,推動行業向智能化、生態化方向轉型。與此同時,氣候變化、網絡安全、新能源產業崛起等新興風險催生保險需求多元化,倒逼行業加速產品創新與服務升級。在政策層面,監管機構通過償付能力監管、費率市場化改革等舉措,引導行業回歸風險保障本源,構建高質量發展格局。
行業競爭呈現"三足鼎立"與"多點突破"并存態勢。傳統頭部險企憑借品牌積淀、渠道網絡及資本優勢,持續鞏固車險、企財險等核心業務的市場份額,但面臨新興勢力的挑戰。互聯網保險公司依托場景化營銷與數字化服務,快速滲透年輕客群,形成差異化競爭壁壘。外資險企則聚焦綠色保險、科技保險等細分領域,憑借國際經驗與產品創新能力開辟增長新賽道。區域市場爭奪戰愈演愈烈,下沉市場成為增量藍海,頭部險企通過鄉鎮代理人網絡、縣域服務網點建設搶占先機,而中小險企則深耕細分場景,如農業保險、責任險等領域尋求突破。
技術驅動下的競爭壁壘加速形成。頭部企業年均投入超50億元建設智能風控系統,AI定損、衛星遙感等技術將農險核損周期縮短至72小時,反欺詐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3%。數據孤島問題仍是行業痛點,60%中小險企受限于多源數據整合能力,難以實現精準定價與風險預測。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財產險行業競爭態勢與深度研究咨詢預測報告》分析:
監管趨嚴背景下,償付能力充足率要求提升迫使部分區域險企啟動增資計劃,行業洗牌壓力加劇。
當前行業正處于價值重構的關鍵節點。傳統車險占比雖降低,但新能源車險呈現爆發式增長,為市場注入新動能。科技保險、綠色保險等新興領域成為險企第二增長曲線的必爭之地。然而,綜合成本率攀升、非車險業務虧損,倒逼行業從規模競爭轉向質量競爭。監管穿透式管理要求與ESG理念普及,推動險企重構風險管理框架,將碳足跡、生態保護納入產品設計核心要素。未來五年,行業將經歷"技術筑基-生態構建-標準引領"的三階段躍遷,零碳保險產品占比有望突破25%,中國或主導全球綠色保險標準制定。
中國財產險行業正站在歷史性變革的十字路口。傳統業務承壓與新興賽道崛起并行,技術革命與監管升級交織,塑造出復雜多維的競爭圖景。未來五年,行業將呈現三大演進方向:一是從風險轉移者向風險管理者轉型,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AI預警構建主動風控體系;二是從產品供應商向生態服務商升級,聯合車企、新能源企業共建數據聯盟,打造"保險+服務"閉環;三是從國內市場參與者向全球規則制定者跨越,依托綠色保險實踐輸出中國標準。
在此進程中,頭部險企需平衡規模擴張與質量管控,中小險企應聚焦垂直領域構建技術壁壘,而監管機構則需在創新激勵與風險防控間尋求動態平衡。當風險管理深度融入社會經濟毛細血管,財產險行業終將實現從"經濟減震器"到"發展助推器"的質變躍升。
想要了解更多財產險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財產險行業競爭態勢與深度研究咨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