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碳捕集與利用(CCUS)技術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手段,正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肩負著巨大的減排責任,CCUS技術在中國的推廣應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國家能源集團泰州電廠的胺法捕集裝置將二氧化碳純度提升至99.94%,當吉利安陽綠色甲醇工廠通過CO?加氫技術實現年減排10萬噸,當中國海油恩平15-1油田項目將18萬噸二氧化碳海底回注——碳捕集利用(CCUS)技術正以“負碳引擎”的姿態重塑全球氣候治理格局。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碳捕集與利用(CCUS)行業全景研究及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CCUS市場規模突破300億元,年減排量超600萬噸,較2020年增長5倍。這場變革背后,是“雙碳”目標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雙重驅動,更是從“末端治理”到“全鏈價值創造”的范式躍遷。
一、市場發展現狀:技術突破與政策共振的雙重驅動
1.1 技術迭代:從“高能耗”到“商業化臨界點”
CCUS技術正突破傳統瓶頸,形成多技術路線并行的競爭格局。在捕集環節,化學吸收法通過新型溶劑研發將能耗降低20%,成本壓縮至300元/噸CO?以下;膜分離法憑借高分子膜材料突破,分離效率提升50%,適用于低濃度排放場景;吸附法中,金屬有機框架(MOFs)材料的商用化,將捕集成本有望降至200元/噸。
1.2 政策加碼:從“試點補貼”到“強制碳價”
政策體系為CCUS技術商業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國將CCUS納入“十四五”規劃及“1+N”雙碳政策體系,2023-2025年中央與地方累計出臺超20項專項政策,形成全方位支持框架。財政支持力度空前,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通過綠色金融工具獲得70億元融資,碳減排支持工具提供1.75%低息貸款占比達60%。標準體系加速完善,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顯示,2024年新發布《二氧化碳捕集系統能耗測定技術規范》等3項國家標準,另有17項標準處于征求意見或起草階段,覆蓋捕集、運輸、封存全流程。
二、產業鏈剖析:從“單一環節”到“全鏈協同”的價值躍遷
2.1 上游:設備制造與材料創新的國產化突圍
上游環節正經歷“國產替代”與“技術迭代”的雙重變革。在捕集設備領域,中國能建、沈陽鼓風機提供模塊化碳捕集裝置、增壓泵等核心設備,國產化率超90%;東方電氣4MW化學鏈燃燒裝置實現國產替代,運營成本僅為傳統技術1/3。在吸附材料領域,某企業研發的MOFs材料將捕集成本降至200元/噸,某企業開發的胺法溶劑將再生能耗降低20%。
這種變革不僅降低了硬件成本,更推動了供應鏈安全。某企業與國內供應商合作研發的碳捕集裝置,性能對標國際主流產品,成本降低40%;某企業自研的膜分離組件,分離效率提升50%,使用壽命延長。
2.2 中游:工程服務與項目運營的生態構建
中游環節呈現“工程總包+專業服務”的競合格局。頭部企業通過并購整合上下游資源,形成“設計-建設-運維”一體化能力;中小企業則采取“專精特新”路線,專注于低成本吸附材料、DACCS催化劑等“卡脖子”環節。某企業主導的百萬噸級CCUS項目,實現從捕集到封存的全流程覆蓋;某企業提供的碳捕集工程服務,幫助客戶降低捕集成本30%。
這種競合不僅提升了項目效率,更推動了行業標準制定。中國主導制定CCUS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專項制度,明確捕集效率、封存安全性等10項核心指標,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
2.3 下游:碳利用與碳交易的生態延伸
下游環節正從“減排工具”向“價值資產”轉型。在化工合成領域,CO?加氫制甲醇、甲酸等技術成熟度提升,成本接近傳統工藝;在建筑材料領域,CO?礦化混凝土技術商用,每噸混凝土可封存50kg CO?;在農業增產領域,CO?氣肥技術普及,溫室蔬菜產量提升20%-30%。在碳交易領域,生態環境部啟動CCUS方法學開發,未來項目減排量可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鄂爾多斯碳匯交易中心試點將驅油封存產生的碳信用定價50元/噸。
三、市場規模與趨勢分析:從百億賽道到萬億生態
3.1 市場規模:從“單一維度”到“多元增長”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中國碳捕集與利用(CCUS)行業全景研究及趨勢洞察報告》顯示:CCUS市場的增長,不僅體現在規模的擴張,更在于應用場景的裂變。在能源領域,煤電行業存量電廠加裝CCUS裝置實現“近零排放”,生物質能+CCUS技術(BECCS)實現負碳排放;在工業領域,鋼鐵行業將高爐煤氣中的CO?捕集后用于礦化煉鋼渣,水泥行業通過CO?礦化技術替代傳統石灰石煅燒工藝;在化工領域,CO?作為原料生產聚碳酸酯、可降解塑料等新材料;在農業領域,CO?氣肥技術提升土壤固碳能力,開發碳匯交易;在交通領域,CO?制航空煤油技術進入中試階段,成本較傳統航煤高30%-50%,但享受碳稅優惠。
3.2 增長動力:技術、政策與需求的“三輪驅動”
CCUS市場的增長,源于技術、政策與需求的“三輪驅動”。在技術驅動方面,吸附材料、催化劑的研發將降低捕集與利用成本,萬噸級以上項目成本較千噸級項目降低40%;在政策驅動方面,將CCUS納入碳配額分配、碳交易、碳金融全鏈條,出臺專項稅收優惠,降低企業負擔;在需求驅動方面,高耗能行業減排壓力增加,新興領域碳利用需求爆發。
3.3 未來趨勢:智能化、全球化與負碳化
未來,CCUS行業將呈現智能化、全球化與負碳化的趨勢。在智能化方面,AI優化捕集工藝、區塊鏈追蹤碳減排量等技術將降低全流程能耗10%-15%;在全球化方面,中國將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共建CCUS技術聯合實驗室,推動碳減排技術輸出;在負碳化方面,直接空氣捕集(DACCS)和生物質能碳捕集(BECCS)技術進入商業化前夜,原初科技空氣源礦化項目實現千噸級碳移除,碳酸鈣副產品可抵消30%運營成本。
CCUS行業的爆發式增長,不僅是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更是全球氣候治理與經濟低碳轉型的必然選擇。未來,隨著智能化、全球化、負碳化趨勢的深化,CCUS將成為氣候治理與經濟轉型的核心引擎。
想了解更多碳捕集與利用(CCUS)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碳捕集與利用(CCUS)行業全景研究及趨勢洞察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