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漁業作為全球最大的水產品生產與消費國,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沿海經濟繁榮和維護生態平衡中占據核心地位。隨著全球漁業資源衰退和生態環境壓力加劇,傳統捕撈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步成為國際共識。中國漁業正經歷從“量增擴張”向“質效提升”的歷史性轉型,政策層面通過《漁業法》修訂、海洋牧場建設等舉措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科技創新加速了水產養殖工業化進程,深遠海養殖、智能裝備應用等技術突破重構了產業生產力。與此同時,消費升級催生了對綠色認證產品、預制菜及休閑漁業的新需求,倒逼產業鏈向高附加值延伸。
漁業是指從事水生動物和植物的捕撈、養殖、加工和銷售的綜合性產業。漁業涵蓋了從海洋捕撈、淡水養殖到水產品加工和貿易的全過程,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可持續的漁業活動,提供豐富的水產品,滿足人類對優質蛋白質的需求,同時保護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漁業行業不僅包括傳統的捕撈和養殖企業,還涵蓋了漁業科研、漁業資源管理、漁業裝備研發等多個領域,是現代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023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3年漁業經濟持續向好,水產品產量穩步增長,市場成交量額雙增,價格保持平穩,水產品貿易逆差持續,漁民收入保持增長,休閑漁業快速復蘇,漁業經濟總體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2023年,按當年價格計算,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32669.96億元,其中漁業產值15957.35億元,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7018.84億元,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9693.76億元,三個產業產值的比例為48.8∶21.5∶29.7。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中,休閑漁業產值923.47億元,同比增長8.98%。
漁業產值中,海洋捕撈產值2618.31億元,海水養殖產值4885.48億元,淡水捕撈產值275.65億元,淡水養殖產值8177.92億元(漁業產值以國家統計局年報數據為準)。其中,水產苗種產值879.39億元。漁業產值中,海水產品與淡水產品的產值比例為47.0:53.0,養殖產品與捕撈產品的產值比例為81.9:18.1。
中國漁業正逐步構建以資源養護為核心的治理體系。伏季休漁制度、增殖放流工程和海洋保護區網絡有效緩解了近海資源衰退,而海洋牧場通過人工魚礁構建和生態修復,實現了漁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雙贏。水產養殖業向循環水系統、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IMTA)等環境友好模式轉型,減少了對野生種群和近岸水域的壓力。政策層面,“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嚴控捕撈強度、優化養殖空間布局,通過配額管理和生態補償機制引導產業綠色轉型。
智能化技術重塑了漁業全鏈條。北斗導航、遙感監測和物聯網設備廣泛應用于漁船定位、養殖環境調控和病害預警,顯著提升了作業精準度。基因編輯技術培育的抗逆性新品種(如抗病對蝦、速生大黃魚)推動了養殖標準化,良種覆蓋率持續提升。深遠海養殖工船和半潛式智能網箱突破空間限制,將生產區域拓展至南海深海區。加工環節的生物醫藥提取(如魚膠原蛋白肽)和預制菜創新,推動了產品附加值躍升。
傳統“捕撈-銷售”單一模式向全產業鏈融合演進。龍頭企業通過并購整合種苗、飼料、加工環節,構建從“塘頭到餐桌”的品控體系。休閑漁業產值快速增長,漁旅融合項目(如海上垂釣、科普研學)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電商平臺與冷鏈物流協同發展,三文魚、龍蝦等高端品類通過直播帶貨實現消費下沉,激活內陸市場潛力。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漁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漁業已從“生存型產業”蛻變為“戰略型經濟載體”,其發展軌跡深刻體現了生態文明與產業變革的融合邏輯。既有成就背后仍存在深層矛盾:近海生態修復需長期投入,中小企業技術升級面臨資金瓶頸,國際貿易壁壘加劇市場波動。然而,5G、AI、區塊鏈等新一代技術的滲透,為破解這些難題提供了全新路徑。未來十年,行業將進入“生態化、智慧化、全球化”三重變革疊加期,既需鞏固資源養護成果,又要在深遠海開發、數字漁業等前沿領域搶占制高點。這一過程中,政策引導、科技賦能與市場機制的協同效應,將成為重塑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變量。
生態化戰略深化。“碳匯漁業”概念將主導產業規劃,貝藻類養殖的固碳功能納入生態補償機制,預計深海牧場規模擴大至30%以上近海區域。零排放循環水工廠普及,配合微生物調控技術,實現養殖污染源頭控制。國際協作重點轉向公海資源聯合監測,通過AI算法優化跨區域資源分配模型。
科技革命重構生產力。深遠海養殖平臺(如10萬噸級智能工船)實現全季節、全天候生產,配合無人艇投喂和采收機器人,人力依賴度下降60%。基因庫建設與合成生物學結合,定制化培育適應氣候變化的新品種。區塊鏈溯源系統覆蓋全產業鏈,消費者可實時查詢“從漁船到餐桌”的生態足跡。
全球化布局加速。遠洋漁業通過“技術換資源”模式,在非洲、南太平洋共建加工基地,規避地緣政治風險。RCEP框架下,東盟成為預制菜出口核心市場,國內企業通過并購當地品牌實現本土化運營。同時,中國將主導制定深海基因資源開發國際標準,提升全球治理話語權。
業態創新釋放價值。“漁業+”跨界融合催生新場景:海上風電與養殖網箱協同的“立體用海”模式提高海域利用率;海洋生物醫藥聚焦抗腫瘤、美容領域的功能性提取物開發;都市型循環水產系統(如集裝箱養殖)融入社區農業,實現鮮活水產品的就地供應。消費者對“可視漁業”“故事化產品”的偏好,推動品牌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輸出。
中國漁業正站在歷史性跨越的臨界點,其發展脈絡清晰勾勒出從資源依賴到創新驅動的轉型軌跡。在生態文明建設與糧食安全戰略的雙重指引下,行業通過技術創新、制度重構和全球協作,探索出一條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未來,深海開發能力、智能技術集成度和全產業鏈附加值將成為衡量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政策制定需進一步平衡資源保護與民生保障,通過財稅激勵引導資本投向綠色科技;企業應深化產學研合作,在種質資源、智能裝備等“卡脖子”領域突破瓶頸;消費者認知提升則將加速市場向優質優價轉型。
想要了解更多漁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漁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