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危機加劇與能源安全重構的雙重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正加速成為重塑全球能源體系的戰略支點。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明確指出,為實現《巴黎協定》1.5℃溫控目標,2030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需較2020年翻倍。這一目標推動著各國政策制定者、企業界與科研機構圍繞可再生能源技術突破、產業升級與市場機制創新展開深度博弈。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國與消費市場,其能源轉型進程不僅關乎實現"雙碳"戰略目標,更成為引領全球綠色發展的關鍵力量。"十四五"以來,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連續突破12億千瓦,風電、光伏、儲能等產業躍居世界前列。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3.73億千瓦,同比增長23%,占電力新增裝機的86%。其中,水電新增1378萬千瓦,風電新增7982萬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2.78億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185萬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8.89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6%,其中,水電裝機4.36億千瓦,風電裝機5.21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8.87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0.46億千瓦。
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3.4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9%,約占全部發電量的35%;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合計達1.8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與同期第三產業用電量(18348億千瓦時)基本持平,遠超同期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4942億千瓦時)。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較去年同期增加5419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新增用電量的86%。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全球與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呈現多維度發展格局。在技術端,光伏電池效率突破26%門檻,海上風電單機容量邁向16兆瓦,氫能制儲運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產業鏈自主化率顯著提升。市場端,分布式光伏與工商業綠電交易形成新增長極,新能源汽車與儲能產業聯動催生萬億級市場空間。
然而,行業仍面臨結構性矛盾:風光資源集中地區消納能力不足,跨區域輸電通道建設滯后導致棄風棄光現象;關鍵設備如IGBT芯片、高端軸承仍依賴進口,產業鏈安全存在隱憂;綠電市場化交易機制與碳定價體系尚未成熟,企業投資回報周期偏長。此外,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歐美技術壁壘與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出口形成壓力。
面對挑戰,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正通過系統性創新尋求破局。政策層面,國家發改委修訂《可再生能源法》,強化優先調度與消納保障機制,推動綠證交易與碳市場聯動;技術層面,鈣鈦礦疊層電池、深遠海漂浮式風電等前沿技術進入產業化窗口期,風光儲氫一體化項目加速落地;市場層面,整縣分布式光伏開發、工業園區綠電替代等場景打開下沉市場空間,社會資本通過REITs等工具參與新能源基建。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正從單一能源供給轉向“能源+生態”協同發展模式,光伏治沙、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等創新實踐,為行業注入生態價值新內涵。
未來五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將呈現三大演進方向:
第一,技術融合驅動效率革命。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滲透率有望突破25%,推動能源系統與城市空間深度整合;AI算法優化風光功率預測精度,提升電網對波動性電源的適應能力;氫能與儲能技術突破將重構工業用能結構,綠氫在煉化、冶金領域的應用規模持續擴大。
第二,市場化機制激活產業生態。綠電交易從試點走向全國,溢價率穩定在10%-15%區間,倒逼企業構建碳資產管理能力;新能源+鄉村振興模式催生縣域級微電網,戶用儲能與電動汽車V2G技術形成分布式能源網絡。
第三,全球治理中的中國方案。依托“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新能源企業從裝備出口轉向技術標準輸出,參與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規則制定,推動構建公平合理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
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其演進軌跡深刻影響著全球能源版圖。從技術追趕者到創新引領者,從國內市場深耕到全球價值鏈重構,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效提升的深刻轉型。未來,隨著能源互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深度滲透,可再生能源將突破傳統邊界,與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領域深度融合,催生能源革命的“第二曲線”。這一進程不僅關乎中國能源安全與低碳轉型,更將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東方智慧與實踐樣本。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十字路口,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需以系統性思維破解技術、市場與制度壁壘,方能在新一輪能源革命中占據制高點,書寫綠色發展的時代答卷。
想要了解更多可再生能源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全球與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