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配送服務行業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第三方物流或自建配送體系,為消費者提供從餐飲商家到終端用戶的即時性或計劃性食品遞送服務的業態。其核心涵蓋三大領域:外賣即時配送(覆蓋快餐、正餐、飲品等全品類)、預制菜/生鮮冷鏈配送(延伸至B端供應鏈與C端家庭場景)、特殊場景定制化配送(如團餐、夜宵、適老化餐飲)。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達5.45億人,占網民整體的約五成。這一規模遠超其他國家。
中國餐飲配送服務行業在數字經濟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已從傳統人工配送邁入智能化、規模化的新階段。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生活節奏加快,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滲透,外賣訂餐已成為現代生活的剛性需求。第三方平臺(如美團、餓了么)通過高效調度系統與廣域覆蓋能力主導市場,而餐飲企業自建配送體系、企業團餐定制化服務等模式也快速崛起。政策層面,國家鼓勵綠色配送、食品安全標準化及區域網絡優化,為行業創造了規范化的成長環境。目前,行業規模突破萬億級,并持續向二三線城市及細分領域下沉,形成多業態共生的生態格局。
來自中國飯店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餐飲外賣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占餐飲收入的比重升至22.6%,外賣等線上營銷模式已經成為餐飲企業重要的盈利渠道。
1. 頭部平臺壟斷與差異化競爭并存
美團、餓了么兩大第三方平臺憑借資本優勢和技術積累(如AI路徑規劃、實時調度系統),形成“雙寡頭”格局。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全品類覆蓋、用戶流量壟斷及配送效率(平均30分鐘內送達)。然而,區域性中小平臺通過深耕本地市場、降低傭金費率、強化特色餐飲合作(如地方菜系、小眾品牌),在縫隙市場中穩固生存。例如,部分平臺專攻高端餐飲或健康輕食配送,以服務差異化避開頭部企業的規模碾壓。
2. 餐飲企業自營體系的崛起
大型連鎖品牌(如海底撈、肯德基)逐步構建自有配送網絡,通過小程序、私域流量運營直接觸達消費者。其優勢在于品牌信任度高、食品安全管控嚴格,且能整合堂食與外賣數據優化供應鏈。自營體系雖成本較高,但避免了第三方平臺的傭金抽成,并提升了客戶黏性與利潤空間。
3. 新興勢力與跨界競爭加劇
生鮮電商(如盒馬、每日優鮮)依托冷鏈技術與前置倉布局,切入預制菜、半成品配送領域;即時零售平臺(如京東到家、閃送)則擴展至商超、藥品等非餐品類,模糊餐飲配送的邊界。此外,無人配送(無人機、自動駕駛車)的試點應用,正推動科技企業(如順豐、京東物流)成為潛在競爭者。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餐飲配送服務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行業競爭已從粗放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頭部企業通過技術降本增效鞏固壁壘,中小企業則以靈活性和垂直服務謀求出路。然而,同質化競爭、物流成本攀升、政策合規壓力(如環保包裝強制要求)亦成為共性挑戰。未來,行業將進入“多維重構”階段:技術革新驅動效率質變,消費需求升級倒逼服務分層,而可持續發展理念則要求企業平衡商業價值與社會責任。這一背景下,單純依賴流量或補貼的競爭模式難以為繼,深度融合場景、技術、用戶價值的戰略轉型勢在必行。
1. 技術驅動智能化與無人化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將進一步優化訂單預測、倉儲管理和動態路徑規劃,實現“分鐘級”配送響應。無人機、自動駕駛車輛將在政策試點區(如產業園區、封閉社區)率先規模化落地,解決“最后一公里”高成本痛點。同時,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食材溯源,增強食品安全透明度,滿足消費者對品質的嚴苛要求。
2. 服務場景多元化與生態擴展
餐飲配送企業將從單一外賣服務轉向“泛生活即時服務”生態:
品類延伸:生鮮食材、便利店商品、處方藥配送成為新增長點;
場景創新:企業團餐定制(如大型公司食堂外包)、醫療養老機構營養餐配送等B端需求崛起;
體驗升級:基于用戶健康數據(如血糖、過敏史)的個性化套餐推薦,推動“算法營養師”服務普及。
3. 綠色轉型與ESG戰略深化
環保法規趨嚴將加速行業綠色革命:可降解包裝材料全面替代塑料,電動車配送車隊覆蓋率提升至80%以上,碳足跡監測納入企業核心KPI。頭部平臺或通過“綠色積分”機制(如獎勵選擇環保包裝的用戶),引導消費者參與可持續實踐。
4. 區域下沉與全球化布局
一線城市市場趨近飽和,競爭焦點轉向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市場。本土化運營策略(如方言客服、地域口味定制)成為下沉關鍵。同時,伴隨“一帶一路”倡議及中餐文化出海,頭部企業有望通過并購或合作,切入東南亞、歐美華人社區的餐飲配送網絡,實現國際化破局。
中國餐飲配送服務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價值深耕的戰略轉型。在競爭層面,頭部平臺憑借技術與資本壁壘主導市場,但差異化定位、自營體系及跨界融合正不斷重塑格局,形成“寡頭主導、多元共生”的生態。未來趨勢的核心在于技術、服務與可持續性的三重融合:智能化將重構配送效率與成本模型,場景多元化延伸行業邊界,而綠色轉型則成為政策與消費需求的雙重剛需。
行業面臨的深層挑戰在于平衡“快”與“好”的關系——既要維持極速配送的競爭力,又要保障食品安全、員工福利及環保責任。企業需跳出流量爭奪的慣性思維,通過數據驅動精細化運營、構建ESG價值鏈,方能在監管趨嚴與用戶期待升級的環境中持續領跑。最終,餐飲配送將超越基礎生活服務功能,進化為連接消費、技術與社會價值的城市基礎設施,其發展不僅折射商業創新活力,更成為衡量現代社會運行效率的重要標尺。
想要了解更多餐飲配送服務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餐飲配送服務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