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光伏裝機超過火電將成為常態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我國風電光伏發電合計新增裝機7433萬千瓦,累計裝機達到14.82億千瓦(其中風電5.36億千瓦,光伏發電9.46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14.51億千瓦)。未來隨著風電光伏裝機新增裝機持續快速增長,風電光伏裝機超過火電將成為常態。
一季度,風電光伏合計發電量達到5364億千瓦時,在全社會用電量中占比達到22.5%,較去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帶動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39.8%,同比提高4.8個百分點)。受風電光伏快速增長并疊加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速較低(2.5%)因素影響,風電光伏合計發電量較去年同期增加1110億千瓦時,大幅超出全社會用電量增量(582億千瓦時)。
風電行業是利用風能進行發電的產業,其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葉片、塔筒、風電鑄件、發電機、主控系統、電纜等原材料及零部件;中游為整機制造,涵蓋陸上風機和海上風機;下游則是風電開發建設及運維。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風電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正逐漸成為全球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目前全球已有多個國家開始發展風電,且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風力發電機組的單機容量不斷增大。
風電作為清潔能源轉型的核心支柱,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全球氣候治理加速推進,《巴黎協定》目標倒逼各國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風電憑借技術成熟度與成本優勢成為主力選項。中國依托“雙碳”戰略引領產業變革,通過政策激勵與產業鏈協同,已構建覆蓋研發、制造、運維的完整生態體系;歐美則憑借電網基礎與漂浮式技術,持續深化海上風電布局。新興市場如東南亞、非洲加速能源結構迭代,風電全球化布局進入新階段。
風電行業是推動我國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隨著風電裝機容量的持續增長,風電行業將面臨更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數據,截至2023年,我國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成本已分別降至約0.027美元/度和0.07美元/度,折合人民幣約0.19元/度和0.497元/度,與2010年相比,分別下降70%和64%。與其他能源相比,火電成本受燃料價格波動影響大,且因環保要求提升而增加支出,水電面臨初始投資高昂及地理條件嚴苛的限制,風電通過持續的技術進步,不斷降低度電成本,產業競爭優勢明顯增強。
未來,隨著風電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風電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此外,海上風電作為風電發展的新方向,也將成為行業增長的重要動力。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國內外風電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分析:
當前風電行業站在能源革命與技術創新的交匯點:一方面,風機大型化與智能化持續突破物理與成本邊界;另一方面,“風電+”多能互補模式正重塑產業邏輯。陸上風電從三北基地向分布式社區下沉,海上風電從近淺海邁向漂浮式藍海,技術理性化取代盲目擴張成為新共識。與此同時,國際碳關稅機制與地緣博弈加劇供應鏈風險,中國需在自主創新與全球合作中尋找平衡,方能引領下一階段產業變革。
風電產業正從政策驅動轉向技術引領與市場選擇的新紀元。全球范圍內,中國憑借全產業鏈優勢與超大市場規模,成為陸海風電雙軌創新的策源地;歐洲深耕漂浮式技術鞏固高端市場話語權;新興經濟體則借力中國設備與資本加速能源轉型。未來五年,行業將呈現三大確定性趨勢:技術層面,20MW級風機與AI運維推動全生命周期降本;應用層面,“風電+氫能/儲能”多能互補從示范走向規?;?市場層面,東南亞風電基建與非洲離網項目成為增量藍海。
對中國而言,需在三重維度鞏固領先地位:一是攻關軸承材料、海洋工程裝備等“卡脖子”環節,提升產業鏈韌性;二是通過電力市場改革破解消納瓶頸,激活綠電交易活力;三是以標準輸出帶動設備出海,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國際規則制定權。風電產業的終極競爭,不僅是裝機容量的比拼,更是生態協同能力、能源系統重構能力的較量。唯有將技術創新、生態保護與全球合作深度融合,方能驅動風電從替代能源演進為基荷能源,真正托起零碳未來的基石。
想要了解更多風電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國內外風電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