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國綠色低碳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3.6%
國家稅務總局最新稅收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我國綠色發展穩中向好。其中,一季度,全國綠色低碳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3.6%,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1.5個百分點;新辦企業戶數同比增長19.3%,較上年同期提高12.3個百分點。
6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工業和信息化綠色低碳標準化工作的實施方案》,到2027年,推動制修訂綠色低碳領域標準百項以上,工業和信息化綠色低碳標準體系逐步完善,標準化工作效能進一步提升,到2030年,工業和信息化綠色低碳標準化工作基礎更加牢固,標準體系更加健全,標準化對工業和信息化綠色低碳發展支撐作用更加顯著。
在全球氣候治理加速演進與“雙碳”目標深度落地的背景下,綠色低碳產業正成為重塑全球經濟競爭格局的核心賽道。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廣州市肩負著探索超大城市綠色轉型路徑、引領大灣區碳中和實踐的重大使命。“十四五”期間,廣州已初步構建氫能、儲能、綠色建筑等產業集群,并依托南沙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推動資本與產業融合。
(一)產業布局:形成多領域協同的集群化發展格局
廣州綠色低碳產業已形成以綠色石化與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科技、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集群,覆蓋從源頭減碳到末端治理的全鏈條。其中,綠色石化與新材料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已構建起“石油煉制-合成樹脂-改性塑料-制品應用-材料再生利用”的完整產業鏈,涵蓋汽車用材料、新型顯示材料、集成電路材料等多個應用領域,成為支撐“廣州制造”向“廣州智造”升級的關鍵基石。新能源領域,氫能開發利用、光儲充一體化、智能電網等項目加速布局,推動能源結構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環保科技產業聚焦智慧環保、污染治理技術創新,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提升環境監測與治理效率。循環經濟模式在工業園區、企業中廣泛應用,資源循環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形成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體系。
(二)技術創新: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技術創新是廣州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新能源電池材料領域,高容量鋰電池、固態電池等技術不斷進步,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生物基材料領域,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BAT/PLA)、生物基聚芳醚砜等材料實現產業化應用,替代傳統塑料與化學制品,減少環境污染;綠色建筑技術方面,節能材料、智能控制系統成為新建建筑的標準配置,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也取得顯著成效,降低了建筑物的能耗與碳排放。
(三)政策支持:構建全領域的行動體系
廣州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廣州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構建了全領域減污降碳的行動體系,明確了能源、工業、交通、城鄉建設等領域的協同目標;《廣州市關于加快會展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實質性資助鼓勵展會碳中和,推動會展業向綠色化轉型;綠色金融方面,推出了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多種產品,建立了多層次的綠色金融體系,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此外,政府還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開展綠色技術研發與產業升級。
(四)市場主體:形成“龍頭引領+中小企業配套”的生態體系
廣州綠色低碳產業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金發科技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改性塑料生產企業,其生物降解塑料、特種工程塑料等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支撐了新能源汽車、電子電氣等領域的高端材料需求;廣環投集團在環保科技領域深耕,其垃圾焚燒發電、污水處理等技術處于行業前列,推動了城市環境治理的綠色化。同時,眾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取得突破,如儒興科技在光伏導電漿料領域全球市場占有率前三,為光伏產業提供了關鍵材料支持。這種“龍頭企業參天大樹、中小企業遍地開花”的生態體系,推動了產業的協同創新與快速發展。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廣州市綠色低碳產業“十五五”深度研究咨詢預測報告》分析:
廣州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成績斐然,已形成完善的產業布局、強勁的技術創新能力與有力的政策支持體系。然而,在全球綠色轉型的大背景下,廣州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核心技術的進一步突破需要更多的研發投入,區域間產業協同有待深化,市場需求的不斷升級對產品的高端化、綠色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挑戰既是壓力,也是推動產業向更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為未來的前景勾勒出清晰的方向——綠色化、高端化、融合化將成為廣州綠色低碳產業的主要發展趨勢。
(一)綠色化與循環經濟:成為產業主流
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綠色化與循環經濟將成為廣州綠色低碳產業的核心方向。生物基材料將廣泛應用于包裝、紡織、汽車等領域,替代傳統塑料,減少白色污染;再生塑料產業將進一步壯大,通過回收利用廢棄塑料,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低碳技術如CCUS、智能電網等將大規模推廣,降低工業、能源領域的碳排放。循環經濟模式將從工業園區向全社會延伸,覆蓋農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高端化與國產替代:加速突破“卡脖子”
廣州綠色低碳產業將向高端化方向發展,重點突破新能源汽車材料、5G技術材料、生物醫藥材料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例如,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材料(如碳纖維復合材料)、5G通信的低介電材料、生物醫藥的血液透析器材料等,將實現國產化替代,提升廣州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預計未來3-5年,廣州在這些高端領域的國產化率將快速提升,形成全球競爭力,成為全球綠色低碳材料的重要供應基地。
(三)跨領域融合:推動創新效率革命
新材料與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的結合,將成為廣州綠色低碳產業的重要創新方向。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優化材料研發流程,縮短研發周期;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模擬材料的性能與應用場景,提升產品的可靠性與適應性。這種跨領域融合將推動產業創新效率的革命,加速新技術、新產品的產業化應用,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區域協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產業集群
廣州將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合作,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集群。通過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的技術聯動,推動綠色技術的轉移與創新;與深圳、佛山等城市合作,整合產業資源,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如東莞、惠州等,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形成全球極具競爭力的綠色低碳產業集群。
廣州市綠色低碳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經過多年的積累,已形成了完善的產業布局、強勁的技術創新能力與有力的政策支持體系。未來,隨著綠色化、高端化、融合化的推進,廣州將成為全球綠色低碳產業的重要引領者,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撐。同時,綠色低碳產業也將成為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推動城市向更可持續、更宜居的方向發展。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州將繼續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強化技術創新,加強區域協同,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廣州將成為全球綠色低碳產業的標桿城市,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廣州智慧和力量。
報告以“前瞻性、實踐性、協同性”為研究主線,系統梳理國際國內綠色低碳政策動向,深入剖析廣州產業基礎與核心矛盾,并錨定氫能全產業鏈、新型儲能、近零碳園區等核心賽道的發展機遇。通過研判歐盟碳關稅對出口企業的影響、綠電交易機制創新、綠色消費場景革命等熱點議題,報告揭示產業變革趨勢與潛在風險。同時,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需求,提出廣深港澳科創走廊技術聯動、跨境綠色標準互認、區域碳市場互聯等突破路徑,并探索綠色金融工具創新、EOD模式應用等市場化解決方案。案例對標部分,深度解析德國魯爾區轉型、廣汽埃安零碳工廠等實踐經驗,為廣州提供可復制的創新范式。
想要了解更多廣州市綠色低碳產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廣州市綠色低碳產業“十五五”深度研究咨詢預測報告》。